《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祈祷(qídǎo)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不折不扣卷帙(zhì)赫赫英名狗血喷头嘘(shī)2、学习文中用倒叙引起文章波澜的手法,并增强运用意识3、学习课文记叙、描写结合突出人物性格、推出情节发展的手法4、了解当时社会“迷信权威”的特点,认识主人公勇于探索、坚持创新的精神的宝贵重点2和3难点4教学过程一、导入自从进入初中后,我们的语文课就打开了一扇文学世界的大门。文学世界里文学体裁丰富多样,文学的世界里有童年的美好记忆,文学的世界里有引人的民俗风情、文学的世界里有多彩的四季风光。文学的世界里还有什么呢?请看课本P153页第五单元——(生答:关注科学),对,正是令我们向往的科学——科学家的事迹、科学精神、科学探索。我看第五单元导语写的很好,大家齐读一遍。(生读)你看: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迹,石破天惊的创造和奇思妙想都能在文学世界里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世界呀。今天,我们就在语文课堂上走进科学世界,去探索自然、宇宙的奥秘。首先,我们要共同走近一位大科学家,在他的经历中认识科学精神的宝贵。下面请看第十八课——《斜塔上的实验》。二、初读课文:要求:1、小声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标段号2、讲讲本文中伽利略的两件大事3、理出写作顺序1、强调本课重要生字词:(齐读三遍)祈祷(qídǎo)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不折不扣卷帙(zhì)赫赫英名狗血喷头嘘(shī)2、叙述伽利略的两大发现,各用一句话概括,并找出范围(1)发现自然节奏原则(1—7)(2)斜塔上的实验(16—19)3、中间8—15段写了什么?什么顺序?伽利略的成长学习历程事情发展顺序——顺叙4、全文什么顺序?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高潮安排在文章的开头。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强调:以后大家也要在写作中注意运用这样的方法。)三、补充主人公资料: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及“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的时代是“神权时代”,人们极端迷信权威,要想有点自己的创新很难,还冒风险,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体现当时社会这个特点的句子?(第11段、第15段)四、深读课文: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伽利略的伟大了。伽利略这么伟大,一篇小文章怎能把他的精神、事迹全都表现出来呢?下面我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除了用倒叙之外,我们再看看作者还有什么突出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这一次我们指定四个同学分段读:1——7,8——10,11——15,16——19其他同学用下列句式分析课文手法:我从第______段_______(句子或词语)看出了伽利略的______(精神、特点)值得学习,这一段运用了______(描写方法方法、修辞手法),让语言生动了起来。(情景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对比)(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认真,有毅力,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分析过后,师强调:本文是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但大家刚才分析时也可以看出来,本文在记叙中有大量描写,记叙、描写巧妙结合,使文章生动了起来,可读性很强,大家以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样的方法。不要忽视这种方法,大家听我改写一下前四段,你看看和原文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师读改写的前四段:有一年,比萨城一个医学大学生,在大教堂里祷告时,从教堂上空悬挂摆动的油灯上,发现了一个重要定理——自然的节奏原则。这个原则表明,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的时间是一样的,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生谈与原文区别:不生动,平铺直叙,不吸引人。五、课堂作业:用三到五句话写一下你读过本文的感受。六、课堂小结:学过本文后,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作中的两个重要方法:倒叙、记叙描写巧妙结合,以后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有意识地运用,必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我们也从伽利略的经历中,明白了要干一番事业,就应该具有坚持不懈、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我们也要发扬这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