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和谐干群关系创建策略研究赵运杰[摘要]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一个好的校长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要以“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尊重教师”为出发点,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校长应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非一蹴而就的,校长要注重自身的表率作用、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始终处于平等状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会逐步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上面一呼,下面百诺”、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崭新局面,并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关键词:人际关系校长人际关系特点原则基本策略正文: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人和”就是指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互间的各种心理形态的关系。学校人际关系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等多种关系,其中干群关系尤为重要。干群关系是处理与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特殊关系。良好干群关系能引领着学校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同时良好的干群关系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校长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发展的无形力量1.校长与教师人际关系形成的主导方面是校长。1.1校长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在实施权力性影响力治校的同时,其非权力性影响力更能把不同性格、不同学派、不同信仰的教师吸引到自己周围,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内耗”,团结一心促进学校发展。1.2其次,校长与教师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在校长决策中作用十分明显。良好的干群关系有利发挥群众的智慧,在群体智慧的基础上,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克服决策者主观臆断而造成决策的失误;又有利于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克服因参与者的冷漠、消极甚至抗拒心理造成信息闭塞、指挥失灵;既有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全面,克服一些参与者的思想或心理障碍而造成信息失真和偏误,给决策活动造成误导,又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圆满实现预期目标;既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体在检查、评价决策中的“镜子”作用,客观、民主、全面地检查和评价决策,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又有利于校长争取参与者的大力支持为决策创造实施的条件。总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校长在决策过程中就能够从容自如、游刃有余地驾驭决策,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同全体教师合奏出和谐优美的旋律。2.为了创建和谐干群关系,校长应了解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及特点2.1是教育性。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育人。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也必然渗透着教育性的特点。这使得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的表现有较强的个人自我约束,集体主义精神,较强的趋向要求和趋向倾向。2.2是正义性。这是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决定的。学校主要采用正面教育,心理学上也叫正强化。2.3是纯真性。这是由学校人员的特点所造成的(教师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水平高,青少年天真烂漫,传播的信息是人类文明的精髓)。3.由于校长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决定了校长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3.1多元性特征从职责角度讲,校长管理活动是通过自身与被管理者的广泛交流,来实现对学校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而学校是由多层次、多类别的成员组成的,这就形成了校长交往的多元性特征。从校长自身角色多元讲,校长的一般角色是学校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但同时也时时以教师、学者、长者、同事、朋友等多种角色出现在学校群体当中,角色的多元变换,也体现出校长交往的多元性特征。3.2规范性特征在构建校长良好人际关系过程中,校长交往行为首先必须体现出文化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其一,受制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职业道德的规范;其二,受制于岗位规范和学校既定的规章制度的规范;其三,受制于学校校风、教风和传统的规范。3.3双重性特征学校校长既是领导者,又是教师,这就决定了校长在学校人际交往中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校长与教职工是干群关系,在行政管理上有着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的法定关系。由于这种法定关系,校长就能名正言顺地安排教职工的工作,而教职工也愿意服从安排。另一方面,校长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业务上与教师是平等关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