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科学课的内容发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若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那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呢?我认为应该从趣味实验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一、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即使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也不喜欢枯燥的讲解,希望课堂上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动手实验。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行动起来,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活动、去操作,让孩子们亲历探究活动或者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提高兴趣、认识自然现象的目的。在教学中老师演示了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仅仅是老师的操作,可孩子们却早已经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亲自尝试一下这种神奇的变化。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分组准备好的食物,再给每一活动小组分发碘酒、滴管和实验记录表格。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孩子们的热情就很高,他们带来了好多蔬菜和水果,甚至还带了一些面包和馒头。分组操作开始前,我让各组孩子都先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逐一进行实验。活动过程中,欢呼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动中快乐地探究。分组活动后,请几个小组指派代表展示、交流结果,呈现结论并加以分析。在大家的补充和整理下得出玉米、土豆、红薯、馒头等食物都含有较多的淀粉,滴上碘酒后变色非常迅速且明显;而黄瓜、洋葱、西红柿、菠菜等食物中均未含淀粉,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个个露出灿烂的笑脸。从孩子们灵动的眼神中我不仅看到了他们抑制不住的兴奋,更看到了他们学会了如何从实践中寻找科学,如何让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活的方法。二、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趣味实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操作简单,易被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预先向学生讲明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样做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够亲自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一味的看课件或是听老师讲,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分组制作“七色板”的实验。上课时,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很高,全部都参与到实验中来。制作好后快速旋转七色板,看到出现了白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利用趣味实验,强化学生的科学知识。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比较难学,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判断,他们总是记不牢,而且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强化科学知识。四、利用趣味实验,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科学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局面导致的后果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保持一种和谐的积极的状态,把握教学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利用与所讲解科学知识相关的趣味实验适当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通过实验,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填埋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