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曹刿论战(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主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2.品析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二、三段,并指导背诵;分析人物形象、详略安排;课堂练习。[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第一段。二、研读课文第二、三段(一)研读课文第二段。小组合作,讨论学习: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公与之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曹刿的解释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3、齐师败绩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军马上追击?因为他认为齐国是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到什么?望到什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协助庄公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二段。板书:公将鼓之—未可—齐人三鼓—可矣—齐师败绩参战公将驰之—未可—下视其辙—可矣—遂逐齐师7、检查背诵第二段。(二)研读课文第三段。强调:省略句,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指“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2、曹刿是如何解释的?明确:曹刿的解释分两层意思,第一层讲攻击的缘故,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第二层讲追击的缘故,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这一段先以“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再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才认为“可鼓”的原因;第二层以“夫大国,难测也”,要谨防埋伏为依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样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4、学生齐读第三段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3段。板书:(攻击)——勇气——彼竭我盈(抓准战机)论战(追击)——惧伏——辙乱旗靡(详察敌情)6、检查背诵第三段。三、总结归纳1、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从全文来看,曹刿“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论战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