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导学、展示、过手”教学模式初探农村孩子纯朴诚恳、踏实认真、吃苦耐劳、懂礼貌、可塑性很强。但是孩子们学习的底子差、行为习惯不好,不讲卫生、说粗活等陋习严重存在,甚至每个班都有几个不识字的,各科考试成绩都在个位数的学生。统计显示,将近50%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有近25%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有近40%的学生周末投亲靠友。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或家庭缺失,给孩子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知识?怎样才能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呢?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导学、展示、过手”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一、“导学、展示、过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优质教学必须理解和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感兴趣、好奇、好问、好学,思维活跃,勤于动眼动手动脑的特点,在教学中,真诚关心学生,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多与学生接触交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逐渐学会学习是完全有可能的。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不放弃、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要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得到发展。就生物教学而言,就要使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导学、展示、过手”正是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上,适合该校学生实际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二、“导学、展示、过手”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1、导学导学是激发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基本方式,尤其适合课前和课初学生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皆是创造之才,时时皆是创造之机,处处皆是创造之地。”此话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获取新知识,在于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对初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启发作用。学习生物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历经验,从实践中学习生物学。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有效学习呢?(1)课前设疑是导学的前提如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认真备课,巧妙设疑,才能在课前和课初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教学,就可以巧妙地运用角色扮演法,提出植物体为什么是一个整体?然后分别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让六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从结构和功能方面分析说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其他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探索正确答案。实践证明:这样导学的效果确实不错。设疑导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还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2)课堂提问是导学的关键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就要精心设问,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这对教师要求较高。因为教学必须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提问的时机、方式方法等都要灵活有效。提问应该是在学生似懂非懂、急于要懂时提问最好。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探索与分析,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脊髓与脊神经”的教学,有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手被针刺后,是先感到疼痛,还是先缩手?大部分学生都以为先感到疼痛。在教师解释是先缩手,后疼痛时,有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并有很多理由。如“不感到疼痛,缩手干什么?”于是讨论的氛围非常浓烈。接着教师又提出了下列问题,“疼痛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缩手又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呢?”这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讨论和分析,最终从神经冲动所经过的路程、时间以及反射弧的结构等方面得出了正确答案。另外,对重难点的教学,也可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的教学,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可这样设问:前面所学的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腌的咸菜为什么要萎蔫?泡在清水中的萝卜为什么要变硬?水为什么有时进入细胞,有时又从细胞出来?以引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