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心理医生谈谈吧内向文静的外企职员温迪,不久前在网上结识了一位无话不谈的网友,平日里许许多多压在心底的小秘密,都讲给他听了。没想到过了些日子,温迪赫然在北方一家日报上看到一则情感故事,细节与她讲给那位网友的一模一样。温迪责问对方,而这位网友却就此消失于网际空间了。从此温迪走路、吃饭都觉得有人跟着她,接电话觉得被人偷听———情况越来越严重,终于没有办法继续工作,被迫辞职。艾瑞克的公司突然大规模裁员,他所在的部门被“一锅端”。尴尬的是,他就在半年前贷款买下了价值70多万的房子。本以为再找一个工作并不难,但居然一年多没着落,意志消沉的他整天在家痴睡,终于得了幽闭症,不愿见任何陌生人,不敢上公交车……家人帮他找到了工作,他也不能去干了。在这个世界上,心灵的痛苦、焦躁和疲惫,有时比身体不适更折磨人。是听天由命,随它去,还是该看看医生,做些治疗呢?在西方,无论是夫妻吵架、事业受挫还是亲人过世,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还是找我的心理医生谈谈吧。”巨变中的上海,人们碰到的心理问题不比西方社会少,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情感折磨不比西方社会轻。专业的心理医生在哪里?他们真的有用吗?如何判断自己什么时候该看心理医生?带着读者的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包括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肖泽萍、杜亚松博士在内的一些专家。心情突然轻松下来。前一阵子心情很差,工作并不很紧张,可人总是觉得累、睡不够,上班的时候莫名奇妙就发脾气。于是想去看看心理医生。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大堂预检台的小姐非常和善,问:“你是不是第一次来?”我点头,她又问:“那你想看哪个方面呢?”我想了想,说:“工作压力吧。”她便给我推荐了一位女医生。2楼走廊里,坐着的都是等候的人,我也坐在门口等。咨询室的私密性很强,前一位咨询者和心理医生在里间关起门交谈的时候,其他人只能在外面一间等着。轮到我了。我把这一个月来的事情跟女医生说了,她笑笑说:“你应该是有点轻微的抑郁症,吃点药就会好的,不要紧。不过这药吃了会很想睡觉,自己忍着一点就可以。”跟她聊聊,心情好了点。下去交费,药倒是出奇地便宜,才10块钱多一点。回家按医嘱吃了一个多星期,到了下午就想睡觉,心情也没见好,索性不吃了。几天后,情绪又低落下来,又烦又懒,又想去看心理门诊。这次是个中年男医生。他微笑地看着我,眼睛很亮,挺让人信任的感觉。听了我的复述,他慢慢地说:“你这种情况在工作不久的人群中蛮多见的,要说是抑郁症么,也没那么严重,顶多是一种暂时的心理不适应。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要求一向挺高的?是不是总想做到最好?其实人都有各自的长短,你只是看到了别人的长处,没有发现他们都有软弱的时候。”他话不多,但语速、神态都像个和善的老师,很能抚慰人心。我反省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心情突然轻松下来。最后他给了我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做不到的时候,对自己宽容一点。”听我说上次开的药没吃完,他稍有点不悦:“这种提升心情的药起效需要大约3个星期,如果吃了几天就停,效果就不会出来。这样吧,我给你开一种副作用小点的药,每天早上吃半片。”取药回家,认认真真按时服药,果然再没有嗜睡的感觉,同时也注意调养心情,药吃完了,心情也好了。是不是有心理疾病,该不该看心理医生,要从4个方面判断:从症状判断:看是否有异常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哭泣、自杀念头,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持续不断地一天洗几百次手、接连不停地查看煤气开关,就是强迫症的症状。从严重程度判断:不开心、难过是正常的,但总想自杀、不能自控,就是病。烦躁,人人都会有,如很厉害,达到不能控制的程度,就是躁狂症。从症状持续时间判断:一般人失恋,轻的两周,重的半年,就解脱了;可有的人,一两年了,提起来还要哭泣,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就应该考虑看医生。从对生活的影响判断:正常人情绪虽有起伏,但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患了心理疾病的,就会影响正常生活,不少人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不得不在家人陪同下去看医生的。没有病,当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情时,也可以找心理医生。这时候,心理医生主要会从两个方面帮助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