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四课《画山绣水》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诗意美,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3.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诗意美,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教学难点:1、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二、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褒贬()醇()攒聚()玲珑剔透()恍惚()袅袅()黑黝黝()2、走近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三、学习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设计意图(目的):由名句导入,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创课堂反馈:设了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解疑释疑。1、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请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明确: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水色图(第四段)、鱼鹰捕鱼图(第五段)。教师小结: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2、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明确: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故事复述略。3、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明确:(1)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2)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课堂反馈:设计意图(目的):通过品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品鉴桂林山水的美,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三、课堂总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四.拓展延伸。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两种以上恰当的修辞方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描绘一个画面。(词语顺序可以颠倒,100字左右)五、反馈达标。1.填空。(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