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百家争鸣【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概要】考点1:孔子、老子1.孔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①核心:“”和“”,其主要内容是“”和“克己复礼”;②政治主张:提倡“”,用“德”教化百姓;③教育方面: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仁不让于师”等。(其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使平民也有机会接受教育)④鬼神方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3)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4)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②精华部分:;③政治思想:主张“”。(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点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4)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2.派别及主要思想主张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孟子战国“”(核心)“民贵君轻”“性善说”“先义后利”荀子“政治:”“性恶论”“哲学:”墨家墨子战国“”“”“尚贤”“尚力”“节用”“节葬”道家庄子战国“”“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人要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战国主张、、相结合;变法革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格追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过关检测】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5.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6.“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7.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或法治8.《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