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课题19、范进中举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分析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过程方法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情感态度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教学重点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型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乾隆下江南时按照惯例,大到官员,小到普通百姓都应到场迎送,可是当年却有一个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而是在家优哉游哉。大家知道是谁这么傲慢,连当朝天子都不放在眼里吗?2.引出作者吴敬梓。简单介绍其生平资料及作品《儒林外史》,引出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范进中举》。板书课题:范进中举关于作品《儒林外史》: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三题给课文划分层次。中秀才胡屠户“贺喜”(第1节)中举前(1--4节)借盘缠范进遭骂(第2节)断炊烟范进卖鸡(第3--4节)见报贴范进发疯(第5节)中举后(5-12节)打贵人胡屠巴结(第6--9节)送贺礼士绅附势(第10-12节)三、分析社会环境的特点1.范进的生活在中举前后有很大的改变,体现在哪些方面?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能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本文的兴趣,进而激励学生阅读整部名著。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表现,能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的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提示:分析书中的细节部分附板书:中举前----穷困潦倒,受乡邻冷遇、丈人辱骂(住茅草棚,卖鸡买米,拱手作揖)中举后----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附势2.提问:这篇小说里的环境描写和《孔乙己》的有何不同?提示:前者是显性的,直接交代社会环境,而后者是隐性的,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他身边的人对他态度的变化表现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板书设计中举前----穷困潦倒,受乡邻冷遇、丈人辱骂(住茅草棚,卖鸡买米,拱手作揖)中举后----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附势课后反思主备学科语文课题19、范进中举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能力3、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析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过程方法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情感态度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教学重点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型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忆上节课内容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明确:欺贫爱富、趋炎附势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