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与幼儿创新素质重视人的创新素质,反映了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到重视学生自主、创新地运用知识;还反映了当前和今后社会发展的趋向——企业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创新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包含许多方面,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格素质、创新素质等,对于未来社会来说,人的创新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从小开始,不断积累,不断养成的。幼儿阶段是人的各种素质养成的关键期、基础期,对于人的素质的完善、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人的创新素质应当从幼儿阶段就开始重视和培养。一、幼儿创新素质的构成心理素质特指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要素。如情绪、兴趣、个性等,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要素。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爱冒险、爱破坏等个性倾向;强烈的成就意识。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从2、3岁开始就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事物都要问“为什么”,这些事物对成人来说都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幼儿这种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正是科学家应具有的良好品质,其中孕育了许多创新的萌芽。比如,成千上万的人都看到过苹果落地,只有小牛顿产生了疑问,从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英国生物学家威哥思威伏5岁时看到蚕吐丝做茧变成蝴蝶的过程,由此对这个普通的事情产生浓厚兴趣,促使他成人后发现了保幼激素。而且,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和保护的话,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消减。爱冒险、爱破坏的幼儿会比顺从、听话的孩子思维更活跃——敢于质疑、敢于尝试;动手能力也更强——乐于动手、什么东西都想打开看看,因此他们更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其实爱冒险、爱破坏也是孩子的天性,但由于这种个性的破坏性,许多父母、教师都不能容忍而给予压制、打击,使得许多孩子很早就丧失了这种天性。有强烈成就意识的幼儿,会有较高的动机意识和自信心,会在活动中积极尝试,即使失败了,也会不断努力,达到成功,这对于从事创新活动是很好的心理素质。思维素质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重新加工、组合、改造的能力。人的创新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思维素质是创新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创新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在幼儿的思维活动中联想和想象占有很大的优势。幼儿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他们不象成人,思维没有一定的模式,不受束缚,他们会从多角度想象、联想。幼儿还会把现实、游戏、幻想综合在一起,从而使他们的想象非常大胆、奇特、富有创造性。创新需要灵感,直觉思维就是灵感。布鲁纳认为,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假设和设想的阶段主要依靠直觉思维的作用,这与幼儿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感性、非逻辑性的。他认为,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儿童大胆推测,不必追究推测的理由。因此,在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保护、鼓励、发展幼儿的想象、猜想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素质泛指幼儿与外部事物的相互作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如果把发生在头脑中的思维活动看作是内部操作活动,那么,发生在脑外的一切与外部环境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实践操作活动,实践操作素质不仅仅只是动手能力,它还包含着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制作能力、测量、比较、记录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他们总是在与周围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在动手操作中验证猜想、发现问题、获取经验,将知识内化在自己的头脑中。因此,发展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幼儿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二、科学教育对幼儿创新素质的影响当前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与生产力、科学与教育、科学与创新密不可分。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对人的创新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科学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