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受雾凇形象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景。2、板书并齐读课题。让生书空“凇”。3、观看雾凇景观的幻灯片。(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雾凇是什么样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学效果。(1)检查生字词。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A让学生先自由读,再指名读、集体读。B你觉得这些字哪个比较难写。C有重点的描写习字帖。D适当评价。(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适当评价。3、再读课文,要求快速默读,用一两句话说课文写了什么?二、精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1、过渡: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2、媒体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3、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4、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5、感受雾凇的特点: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6、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板书)7、齐读这两个词。8、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9、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体,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10、尝试背诵。(1)看着画面,边填空边说。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上,()的霜花()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这就是()的吉林雾凇()。(2)看图试背。[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从读到背,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体会观赏雾凇的感受。1、感受雾凇的美景: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2、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体验的活动。学生将图与文字有机结合,在不由自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体验。]3、这么多的姿态,用什么词形容最好?(千姿百态)说千姿百态的意思。4、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帮助学生在想象中熏陶,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5、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理解“情不自禁”。6、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延伸文本,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使文本得到延续,实现了文本的另一种超越。]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指导朗读,再男生读、女生读、齐读。8、尝试背诵。(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悟思,以读代讲的效果。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到方法。)五、拓展训练。1、其实,像雾凇这样的美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你见过吗?2、读一读,并选用其中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让学生写一写,再交流。[此项练习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