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教学课题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3.体会送别诗的不一样情怀。二、教材分析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的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本课的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大致按照“明诗题──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通读熟,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教学难点:感悟诗境,体会诗情指导朗读。三、教学方法及流程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本课流程如下:1.常识学习(1)了解学习目标及其重难点。(2)走进作者(3)诵读古诗(4)了解诗意2.自主学习(1)诵读古诗,体会诗意。(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3.合作探究理解古诗诗意。4.问题解读通过诗意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体会诗歌意境。5.拓展训练诗人李白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几首送别诗,想想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四、教学过程:激情导入1.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同学们静静的听。(出示课件,配乐)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常识学习教师活动展示学习目标及其重难点。(1)走进作者(2)诵读古诗(3)了解诗意熟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引导自学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出示课件)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再指名读。3、师:看的出来,同学们的预习非常认真。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出示课件)我们学习古诗可以从这五方面入手: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会诗情。享诗境。(二)解诗题1、师: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李白要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2、师:黄鹤楼知道吗?(板书:黄鹤楼)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3、师:广陵是哪?(板书:广陵)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出示地图)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5、师:同学们一定会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课题。齐读课题。(三)知诗人。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来说说你了解的李白?(出示)我们看看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是怎样来写李白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