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学方法及意图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对外关系。关于郑和下西洋一目,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找寻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西洋之旅”的活动,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比较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让学生知道这次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戚继光抗倭,利用地图和课本上的动脑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戚继光。利用《七子之歌》学习葡萄牙在澳门攫取居住权的内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猜谜语:《吉祥三宝》打一历史人物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介绍郑和采访历史人物(活动)第一轮采访(采访明成祖)——为什么要派人下西洋?根据课本内容思考、回答,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首先请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介绍郑和。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回答。缓和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采访历史人物”这个活动,引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明朝的国威出示材料: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时的船只图片以及文字介绍材料二:郑和个人简介3、条件(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郑和具备的优秀素质。第二轮采访(采访郑和)郑和的航海路线?从哪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远到达哪里?(提问)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半个多世纪后欧洲也出现了一位伟大航海家--哥伦布。你认为郑和、哥伦布谁更加伟大?(出示表格)怎样评价郑和下西洋?第三轮访问(采访西洋某地酋长)郑和送了什么给你?你们又是怎样款待郑和的?通过当时中外之间的礼尚往来,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打开邮票)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学生根据提示和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描述,并且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根据课本知识以及地图,得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概况。(填图册)通过表格中的内容比较,让学生得出结论。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引导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了解“论从史出”这个观点。归纳本课所学内容,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表格的能力。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郑和的远航,表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辉煌业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当时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一些中外冲突,关于中外冲突具体表现在哪两件事情上呢?二、戚继光抗倭1、什么是倭寇?2、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抗倭过程3、通过课本上的动脑筋: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并和岳飞对比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出示材料:《七子之歌》(提问)大家知道闻一多爷爷写的这首歌是什么意思吗?葡萄牙如何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小结:板书课堂练习畅所欲言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根据提示以及课本知识回答。1、戚继光抗倭2、学生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