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补校201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伏尔泰曾说:“能吐丝的蚕原产于中国,很晚以后,蚕才跟织造丝绸的技术一道传到波斯。”目前所知,人工育蚕技术始于新石器时代的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据杰里.杰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土地兼并之风盛行②农产品产量增加③重农抑商政策确立④水利事业发展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A.加强北部边防B.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C.是岭南地区归人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D.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政权的版图5.《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①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②路和府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③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省是其中之一④元朝的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奴隶与平民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B.保留了习惯法的陋习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保留了债务奴隶制7.《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对18-19世纪上半期十三行贸易兴盛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1B.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D.广州历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8.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而其最引以为豪的是它收藏了全世界最古老的书(有明确刊印日期),该书印刷于公元868年的中国,而有关该书的来历,大英图书馆的网站上只是淡淡地写着“没有为这些珍宝支付多少钱”。材料不能表明A.国人的愚昧无知B.中国文化对英国影响深远C.该书应属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品D.殖民侵略导致中国珍贵文物流失9.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C.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D.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10.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A.放弃进化论B.重新评估传统C.反思西方文明D.肯定孔孟之道11.德国汉学家李博教授曾指出:“大约直到1919年,中国人对欧洲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这段材料反映出A.日本是各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的唯一渠道B.十月革命在当时对中国的思想界无任何影响C.留日学生已成为中国传播先进思想的主力军D.日译西书的出版是促成五四运动发生的主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