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青华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说明:①本试卷共4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③请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2.关于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②其核心是长子继承制③它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互为表里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3.某位历史学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某考生的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制度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形成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4.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置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A.《史记》的记载B.《汉书》的记载C.史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6.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8.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9.“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B.中朝制度C.刺史制度D.监察制度用心爱心专心110.《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局限性1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2.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也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是A.北宋人浮于事B.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C.北宋强化了中央集权D.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13.“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14.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提高了清朝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对方的控制C.加强了专制皇权D.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15.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A.地主阶级的权欲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