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理第Ⅰ卷(总分60分)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共60分。)1.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的浅黄色液体来源于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血清2.下列各项中,能看作进入内环境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B.氧气进入肺泡C.肌肉注射胰岛素D.牛奶被喝进胃中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组织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4.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移植的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出现血糖浓度升高并出现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大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A.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C.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D.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5.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6.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会略微下降,这是因为A.血浆中的水分减少了B.血浆中的乳酸增多了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D.血浆中的K+减少了7.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B.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D.皮肤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8.将某动物的甲状腺切除后,从第二周开始每天注射一定量的激素甲,该动物体内激素甲和激素乙在血液中的浓度曲线如图所示,你认为激素乙是A.甲状腺激素B.胰岛素C.生长素D.促甲状腺激素9.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A.过敏反应、痉挛B.自身免疫病、肌无力12C.过敏反应、肌无力D.自身免疫病、痉挛10.吞噬细胞不参与A.非特异性免疫B.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D.合成并分泌抗体11.⑴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⑵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先天无胸腺,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⑶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它们依次属于:①过敏反应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病A.②③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③①②12.下列生理活动中,哪项与下丘脑的活动无关A.体温调节B.血糖调节C.躯体运动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1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14.图中所示为测定A、B为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递的实验装置,图中ab=cd。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c处,电流表的变化是A.刺激b点,B神经元上电位由"外负内正"迅速变为"外正内负"B.刺激c点,A神经元上电位由"外正内负"迅速变为"外负内正"C.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刺激b点,灵敏电流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15.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因素变化情况的是16.2004年10月17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今年4月和7月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医院先后两2次通过胰岛细胞移植治愈了一名I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该女性患者治愈的检查指标和出院后一段时间内还需服用的药物分别是A.血糖和胰岛素B.胰岛素和抗过敏药C.血糖和免疫抑制剂D.血糖和胰高血糖素17.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存在于A.大脑皮层和下丘脑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C.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D.肾上腺和下丘脑18.人体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A.神经元B.反射弧C.神经中枢D.神经纤维19.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