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发区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2周学习任务单学科:历史主编教师:高一历史组王国敏使用日期:9月13、14日一、知识范围必修①第一单元第1-3课【知识清单】(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练习1.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D.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2.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3.《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A.三公九卿制B.法律制度C.中央集权制D.皇帝制度4.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D.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5.《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体现了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6.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7.“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因源可追溯到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礼乐制8.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姑。后武则天从之,由此可见影响武则天决策的因素是A.儒家文化的影响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C.宗法思想的影响D.封建伦理的强化9.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考点突破】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目的:①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③赵匡胤本人就是拥有实权的禁军将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当上了皇帝。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主要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精兵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