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文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提出策略昌平区城关小学卢海燕内容摘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需要我们在二十分钟高效完成课文教学。那么,怎样提出课文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关键。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以课文题目、重点词句、线索、课后问题为抓手设计核心问题。其次,注重方法的迁移和运用,为学生学习铺路搭桥。另外,还要围绕着课文主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教为学服务。主题词:核心问题切入点教学实效性随着“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在昌平区的深入开展,跨越式的先进理念已经深入试验老师的心中,老师们能按照“学文-扩读-打写”三位一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的老师还能活用这一教学模式。一年来,我听了不少试验教师的课,发现老师们虽然掌握了这一教学模式,但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经常超时,挤占了宝贵的扩展阅读和打写的时间。原因是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没有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好核心问题,问题多而碎,面面俱到。因此造成课堂上老师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20分钟的课文学习是面面俱到,弄的师生是紧紧张张,走马观花。10分钟的拓展阅读是洋洋洒洒,漫无边际,也不知学生收获多少。10分钟的打写创作弄的学生连滚带爬,真正完成的寥寥无几。所谓“核心问题”,就是在课文教学中能起到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创造,有利于理解课文主题的提问。它是“一问抵多问”的主打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找准切入点,设计课文的核心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呢?笔者认为,吃透教材,把握课标,找准重难点,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对课文的教学就像行军打仗一样,如果谋划得当,巧妙突破,便势如破竹,轻松占据城池。在教学课文时,如果切入点设计得好,可以带动全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很容易达到,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那么,切入点怎样找,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设计核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一、抓题目我们读任何一篇文章,首先接触到的是题目,题目不仅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常常是课文内容或中心的高度概括,是浓缩的精华。人们常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题目也可以说成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把握课文的中心,因此设计核心问题可以从题目入手。课文题目有的以事件命名:如,《称象》、《小蝌蚪找妈妈》、《放小鸟》等;有的以事件的结果命名:如,《我们赢了》,《小牛站起来了》等。有的以人名或事物名称命名:如,《王二小》、《小白兔和小灰兔》、《日月潭》、《赵州桥》等;有的以文章中心命名:如,《农业的变化真大》、《红领巾真好》等。不管怎样命名,我们都可通过课文题目透视文章的内容,因此,抓住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引发课文核心的东西。从题目入手,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看题目,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老师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去找答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教为学服务。北京版第二册的《放小鸟》是一个以事件为题目的课文。课题仅有三个字,但它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到课题,可以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放?怎样放?为什么放?)前两个问题很简单,读课文就能知道。“为什么放小鸟?”是课文的重难点,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人教版第四册的《画风》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质疑:“谁画?怎样画?为什么画?”但它和《放小鸟》不同,在这三个问题中,“怎样画风?”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教学中便可以按照“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课文学习)?其他人是怎样画风的(扩展阅读)?你想怎样画风(打写创作)?”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主线清晰、重点突出,使学文、扩读、打写三个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人教版第四册的《难忘的泼水节》则以“为什么难忘?”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从两点体会“难忘”:找人物表情、动作、心情的句子体会人的高兴、热情、兴奋;抓总理的表情、衣着体会总理的高兴。二、抓重点词句很多课文中都有重点句,重点句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课文中还常有一些含蓄深刻,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