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教法报告从新版教材的总体内容来说,与旧版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实验结果等各个因素,将“位置”单元内容简化并移至一年级上册。2、将原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的平面图形的认识移至此单元,并合并原来一年级下册的大部分内容,新增了丰富的内容。3、移走原来“认识时间”的单元(至二年级上册)。4、“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是原本就在本册的内容,只不过在内容上都有所变化,比如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丰富等,完善原来教学跨度比较大的地方等等,其中尤以“统计”这一单元的变化最大。5、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我们原来的标题是“统计”,后来根据审查的意见改为了“分类与整理”。教材把“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修订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强调在分类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这样做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6、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呈现的细节上进行了一些变化。(1)有了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基础,利用记录表呈现摆2个、3个圆片的结果:提示学生按这样的形式记录,渗透了统计的内容;便于学生整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现规律。(2)以两个“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规律:摆的数的的个数与圆片的数量的关系(摆的数的个数正好比圆片的数量多1)。突出了教材对“找规律”内容的重视,当然,还包括了对于自己摆数的方法的反思——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7、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大面额、小面额两段认识,并大大简化简单计算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变化,首先是因为虽然人民币是生活中非常必要也常见的东西,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用的经验也很少(如买文具、买票等多是大人代劳了),即使用也是用小面额的人民币(20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