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万顷沙中学九年级(上)语文研学案《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释,能理解疏通文意。2、目标2、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愚公的形象。3、目标3、理解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及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学习重难点】目标1、2【知识链接】1、作品、作者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不少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2、关于寓言、神话传说:寓言(或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在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是远古口头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这些用奇丽的幻想来组织的故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神话传说包括神话与传说两个部分。一个偏重于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3、阅读提示:《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学习过程】(一)活动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给加点的字注音。万仞()惩()山北塞()出入之迂()汝()魁()父荷()担智叟()箕畚()()孀()妻始龀()曾()不若亡()以应一厝()陇()断穷匮()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班级:小组:姓名:学号:1、方七百里2、高万仞,仞3、河阳之北。4、惩山北之塞5、年且九十6、出入之迂7、聚室而谋8、吾与汝毕力平险,9、指通豫南10、达于汉阴11、杂然相许12、其妻献疑1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4、如太行、王屋何15、且焉置土石16、投诸渤海之尾17、荷担者三夫18、箕畚运于渤海19、孀妻有遗男20、始龀龀2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2、寒暑易节23、始一反焉24、河曲智叟25、愚公长息26、汝之不惠27、其如土石何28、固不可彻29、虽我之死30、子子孙孙无穷匮31、何苦而不平32、亡以应33、操蛇之神34、二子负二山35、一厝朔东36、无陇断焉陇断3、解释多义词。(1)且: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2)始:①始一反焉②始龀,跳往助之,(3)焉:①且焉置土石?②始一反焉。(4)其:①其妻献疑曰,②其如土石何?(5)之:①以君之力______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智叟笑而止之曰:④虽我之死⑤操蛇之神闻之,(6)而:①聚室而谋曰:②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而山不加增,(7)曾:①曾不若孀妻弱子。②曾益其所不能(8)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今亡亦死,4、翻译下列句子:(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5)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6)杂然相许。2(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8)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1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4)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5)曾不若孀妻弱子。(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