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行路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化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行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行路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行路难》教学设计1第1页共183页学问目标:1、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2、理解思想内容,把握情感实力目标:1、学会比较阅读,积累肯定量的诗歌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实力情感目标:第2页共183页引导学生相识明珠暗投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1、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驾驭,并学以致用诵读法,探讨法第3页共183页学生预习;搜集明珠暗投的文人的诗词。一课时一、导入:1、沟通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肯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第4页共183页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二、诵读整体感知1、明确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变更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准字音、把握节奏3、自由读。第5页共183页4、思索探讨情感基调三、品尝诗句,领悟情感1、详细品尝诗句,逐步理解情感。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白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白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凹凸贵贱确定的。追问:我们之前还在那些诗中学到了比兴的手法,请详细讲解?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第6页共183页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确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受。作者认为特别不公允,但没法变更,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允社会发出生气的控诉。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特别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第7页共183页《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扬,“不敢言”的苦痛就越是深厚。两句构成了一种显明的比照,将诗人忍辱负重、冲突苦痛的精神状况表现得第8页共183页淋漓尽致。2、通过作者的猛烈情感改变,把握诗人情感改变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认不认命?学生探讨后定下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冲突中。先好像“认命”了,后又好像“不认命”,最终好像还是“认命”了。乍读之下,好像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如同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凹凸所确定了吗!第9页共183页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颂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莫非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冲突苦痛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四、知人论诗,把握主旨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思索:诗人为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