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串讲高考历史知识点串讲(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A、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国家机器的建立。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第一、阶段划分: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2、秦汉——确立和发展;3、隋唐——完善;4、宋元——强化: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腐败。•第二、主要措施: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元、明、清)、加强军事权(唐、北宋、明朝)、加强财政权(北宋、明、加强司法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御史的设立、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加强思想控制等。•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C、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和将兵法。金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时实行的八旗制度。•A、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土地制度:(1)、井田制(2)、屯田制(3)、均田制,(4)、更名田•赋税制度:•主要赋税制度:(1)、西周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2)、汉时的编户齐民要交纳赋税、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税和更赋。(3)、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租庸调制。(4)、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5)方田均税法。(6)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征银的开始。(7)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征税依据:人口:租调制、租庸调制•土地和财产: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税收种类:实物地租、劳役地租、货币地租。(二)、中国古代的经济•赋税制度变化是为了适应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放松了人身控制,到明朝中后期以后的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同外国交往的加强;前代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兴修,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等。)手工业(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中的经济往来。•C、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江南的开发,隋唐时南方的发展,明清时南方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国家政权,明清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历代政府对周边地区和民族的管辖以及关系的处理,主要有汉、唐两宋、元朝、明、清,其中特别要注意汉唐元清四个时期。•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如西域(汉、唐、元、清)、吐蕃(唐、元、清)、蒙古高原地区(汉、唐、宋、明、清)、东北(唐、宋金、明、清)、西南(汉、唐、明、清)、台湾(元、明清)。•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进行比较)(四)、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主要有两汉时期,开始建立同周边的交往,开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连结起来。•唐朝时,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的文化圈,同时加强同西亚、欧洲联系,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加强。•明清时,对外交往方面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继续加强同海外联系(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二是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三是文化方面出现了西学东渐。•中国近代遭受列强的侵略:•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通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半殖民地性质(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