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新认识关于教学价值与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1.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国教学理论把教学活动看作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拥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个体,作为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个人,他们会在沟通与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两个主体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激发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积极力量。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2.课堂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行为,而是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行为。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作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作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应把学生看作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3.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学在于沟通与合作,若把教学行为看作如同舞台表演一样,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甚至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课堂实际上展现的是不同的场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课堂还是动态存在、变动不居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在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各样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5.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在看到课堂这一重要价值的同时,要重视课堂对于师生生命提升的价值。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课堂成了他们生命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其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及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不应该只被看作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同时被看作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以整个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部分投入到教学中去的,课堂教学与生命同在。教学方式的新要求:在新的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思考,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