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让学生在书香中享受读书的快乐VIP免费

让学生在书香中享受读书的快乐_第1页
1/2
让学生在书香中享受读书的快乐_第2页
2/2
让学生在书香中享受读书的快乐谯城区牛集中心中学李敏自古以来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有诵读、美读的习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可见,读是一种最基本的感悟手段。因而,阅读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近几年,我们学校语文组参加了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并与去年五月顺利结题。课题研究组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对有关传统经典篇目的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评、同议。表明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无疑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确,“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作为语文老师,怎可胸无点墨呢?自从提出这个课题之后,我们语文组掀起了“五同教学”的热潮,尤其是师生同读经典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课堂内外师生都沉浸在书香中尽情享受着读书的乐趣。近年来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笔者认为“五同”中我们应该把“同读”放在首要位置。下面我想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一活动的开展做一个总结和反思……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一样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他们虽然在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都具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各种特性,因此教师和学生应当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基于这种认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把师生同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同读也就是师生共同感悟的过程。比如我在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的新诗《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的时候,首先我就和着音乐给学生做了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则闭眼倾听,这样不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到了诗中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情调,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诗人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从而和老师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中。然后师生自由吟咏并且在反复的吟咏中联想、想象、感悟,这样诗中抽象的东西即会变成一幅幅形象而又美妙的图画。在熟读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性的品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最后课堂在师生的诵读中结束。整个课堂都有朗朗读书声,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的厚积成了大船破浪远航的前提,风的厚积成了鲲鹏展翅高飞的依托。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材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积累和汲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而文化的积累和构建更多的还要靠课外阅读。从纵向来看,从古至今的优秀之作均应纳入阅读的视野;从横向来看,中外美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都要用眼球去观照。读书好比吃饭,偏食肯定有违营养之道,只有多读,广读,汲取的知识才是全面的,获得的营养才是均衡的。当然多读、广读不等于毫无选择的读,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我指导学生选择了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如《中学生阅读》、《读者》、《读写天地》、《小小说》、《杂文报》,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学校选取名家著作,选择一些古今诗词以及一学期选择自己发表的散文讲读课进行授课活动等,这样不仅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好的读书氛围,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的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写出“天籁之音”般的不朽之作。三、“不动笔墨不读书”。许多学生粗读了不少书,就是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究其原因,我想,这是只注重了阅读的数量而忽视了阅读的质量。阅读,不能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也不是浮光掠影式的隔靴搔痒;不是装点门面,而是增加底蕴;不是“听取蛙声一片”,而是“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让学生在书香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