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2)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并学会用智慧分析问题,初步学会从实验中推导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体验质疑、求真,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态度,树立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硝酸的强氧化性、不稳定性以及氧化还原方程的配平。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探究、交流、归纳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四、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相应的实验仪器及药品:浓硝酸、稀硝酸、铜片、NaOH溶液、镊子、试管、滴管、橡皮塞。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导入展示一个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金”行骗的报道。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吗?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关注报道思考:如何识别黄金的真假由生活现象切入,吸引学习兴趣。展示一则新闻:硝酸泄露事故。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在事故现场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引导学生分析,而得出结论。关注新闻,好奇。思考,回答,在引导之下进行分析由现实事故引入,创造悬念,同时有利于硝酸性质的讲解。展示硝酸样品观察,并闻气味,由学生总结出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用事实说话,增加说服力;并便于学生记忆。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为什么可以用纯碱进行事故的处理?结合前学知识引导学生说出酸的通性。思考:回答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回顾以前的知识,说出酸的通性。,回顾和巩固旧知识,同时也利于新知识的讲解。问题探究三:为什么在现场能看到一大片的红棕色烟雾?展示久置的浓硝酸和新开启的浓硝酸。引导学生思考。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硝酸具有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通过视觉效应,利用学生记性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问题探究四:硝酸是强酸,为什么可以用铝罐车运输?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并思考原因。思考:结合前学知识,得出: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等金属钝化。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认识硝酸的性质。实验探究:联系铜遇到浓硫酸的反应,引出问题:如果铜遇到浓硝酸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引进实验一。回答:铜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溶液变蓝,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思考,疑惑。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来引出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实验一: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在引导之下得出结论。得出:反应剧烈,产生红棕色气体。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通过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引发学生质疑。回顾铜遇到稀硫酸的现象问:如果铜遇到稀硝酸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进行实验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现象,并探究如何验证无色气体为一氧化氮,得出结论。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在引导之下得出结论。反应不太剧烈,与Cu反应产生无色气体。借助注射器可以验证无色气体为一氧化氮。得出结论:稀硝酸有氧化性但比浓硝酸的弱,与Cu反应生成NO气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思考考和创新能力。回顾炭与浓硫酸的反应如果炭遇到浓硝酸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改变条件,如加热,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回答:炭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思考并疑惑。推测: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硝酸会发生反应,可能放出一氧化氮或者二氧化氮,还有二氧化碳气体。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来引出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提高学生的推测能力。播放视频:炭与浓硝酸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得出:加热的条件下,浓硝酸与炭反应产生红棕色的NO2气体;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视频助于学生理解,帮助记忆。同时增加说服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小结:硝酸体现出强氧化性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新知识点,加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