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进行历史教育的?来自腾讯网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尽管笔者是在美国教历史的,但没有经历这个国家的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对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历史怎么教更是一无所知。正因如此,当我后来逐步了解其中情况时,便不免生发出很多感想。爱国主义宣传不能歪曲历史真相第一次对美国小学生如何了解历史有点感觉,是从我女儿那里得来的。当时我们在波士顿,有一天说起城市的历史典故,尤其是发生于1770年3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几名抗议平民的“波士顿惨案”,保罗•李维尔据此画的著名版画,当时在上小学的女儿说:我们的老师说那是夸张的,那幅画是当年波士顿爱国者的宣传。在我接受的中国历史教育中,“波士顿惨案”是英国殖民者的暴行,李维尔是英雄(他也是1775年4月18日深夜骑马去列克星敦向那里的民兵报告英军即将到来的传奇人物),那幅画表现了英国军队的残暴和北美人民大无畏的气概。女儿的话让我感到很吃惊——美国的历史教师怎么不站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引导学生,用我曾经熟悉的语言来说是“激发”对民族仇敌的恨和对自己国家的爱,而是对这种“爱国主义”泼冷水?后来用心了解了一下,历史真相还真是如此。当时一小队英国士兵,在占绝对多数的群情汹涌的波士顿居民的逼迫和雪球攻击下惊慌失措,一位士兵于慌乱中首先开了枪,共打死五个平民。整个事件可以说完全不是军队对平民的一场有准备的镇压,而是双方在局面失控下的冲突。事件发生后,英国军队把涉案士兵送上法庭。波士顿著名律师,也是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的约翰•亚当斯出面为那些英国士兵辩护,认为他们无罪。亚当斯后来始终认为那次辩护是自己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它不是为敌人而是为真相和正义辩护。至于保罗•李维尔的那幅画,一方面进一步激起了波士顿人民的反英情绪,有利于独立运动,但另一方面把英国士兵描绘成行刑队而波士顿居民是无辜的被害者,歪曲了历史真相,是典型的政治宣传。对1770年3月晚在波士顿发生的那次事件,英文一直用的是“massacre”,直译为“屠杀”,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惨案”。我想,今天的美国学生一般都知道这个背景,会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看,不会得出或是英国士兵凶残的“屠杀”,或是波士顿暴民“阴谋”这样非黑即白的结论。历史教育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不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前提(爱国主义)下推波助澜,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一方的正确,而对历史的某个方面故意夸大或忽视和掩盖,更不是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而不择手段,而是对真相的了解和对事件性质的多重分析。在大学历史教科书中,“波士顿惨案”更是受到批判性的审视。我手头的一本教科书《美国:过去和现在》中说,惨案发生的细节至今还不是很清楚,但很可能是在气势汹汹的“mob”(暴民)面前军人惊慌失措地开了枪;这个事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波士顿的“宣传家们”并不在乎,重要的是要借此煽动反英情绪。在分析李维尔的版画时,教材特意指出,在第一版印刷后,接下来的版本中,街头死难者淌的血被弄成鲜红色,完美地达到了刺激视觉的效果。历史是不懈的追问“波士顿惨案”这个案例,实际上是用一个细节回答了“什么是历史”这个大问题。“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是美国历史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开始就要明确且不断重复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千篇一律地回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即“通过不懈的追问获得的知识”。这样一个追寻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在原则上它要求通过不断的探寻、论辩和发掘达到对过去的了解,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结论或证明某一个理论。习惯了中国的历史教育后再来看美国的历史教育,从教到学会发现很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本身理解的不同。中国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即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获得有助于现实需要的那个过去。这种对历史的定义重结论和实用性,有意无意地鼓励了历史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所以,在学生的下意识中,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重要的和有用的,实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对老师来说,“教”就是怎样通过灌输这些知识把“学”引导到那个既定的结论上去。这样的历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