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1.压力和压强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以及压力和重力的区别2、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灵活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力训练:1、通过对比观察压力作用产生效果的实验找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时受力的共同点,总结出压力的定义,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同归纳,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3、通过对生产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实例的分析,培养思维能力。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计算难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用到一些器材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学法引导: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在解释生产生活中现象时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也是学习浮力知识和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压强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知识重点。德育渗透:渗透科学思想和辩证法的教育。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探究器材准备:小木块、刀、萝卜、海绵、小桌、砝码、弹簧、钉有钉子的长木板、自制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景1:准备一个长木板,一面是平的,另一面钉有一枚钉子。把一装有水的塑料袋先放在平的一面,注意观察袋子破了没有;然后把袋子放在钉有一枚钉子的一面,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问学生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袋子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情景2: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条新闻,那是在我国北方寒冷冬季的一天早晨,有一个小孩在河边玩耍,这时他发现河面上结了一层冰,他就试着走了几步,觉得很好玩,因为平常是不可能走到河中去的,他非常想走到河的对岸去看看,可没想到只走了五六步远,只听到“咯嚓”一声,那小孩压破薄冰,落入水中。此时我从电视屏幕看见一个骑车的青年见此情景立即将自行车往马路边一丢,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河边,趴在冰面上,从冰面上慢慢地爬过去,接近落水儿童,并将他救出。大家考虑一下,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救护人员为什么不是从冰面上跑过去救人,而是趴在冰面上慢慢的爬过去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和刚才的实验现象,我们必须学习第十章的第一节“压力和压强”!二、探索研究,新课教学1.压力我们该如何压缩放在不同角度的弹簧呢?注意不要把弹簧弄弯曲了。谈谈你是如何做到的。(学生有可能回答对弹簧施加一个向下的力。)放在不同角度都是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吗?(学生有可能回答不是,有时向左,有时向右,有时又向上。)教师不忙纠正。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人站在地上,用力将图钉压入墙壁。大家请注意这几个力和你们刚才做实验中所用的力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压在物体的表面上。)这几个力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讨论相互交流都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水平地面所受到人的压力是由于人受到重力而产生的,但是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吗?你能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吗?(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大家说得非常好,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2.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到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这种情况。(课件展示)在刚才的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两个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一个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陷下去?用不同的力去压弹簧,弹簧的压缩程度会不同?哪个的作用效果明显一些?(学生讨论:陷下去的比没陷下去的效果明显,压缩程度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对受力面作用的效果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大家能不能先猜想一下?(学生猜想)。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大家请用你们桌子上的器材来做做探究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要研究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为了简单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