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法探究—研讨法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材料的操作探究,再进行研讨,共同得出结论。这是按学生认识规律,通过学生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由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适用于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一、一般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操作内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而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设计有结构的物质或物质化的材料让儿童去操作探究。所谓有结构的操作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包含了要学的数学概念,这些材料可以是实物、模型或具有象征性的特体、图表等。如形成数“5”概念的材料可以是小木棍、算珠等。在提供材料的同时,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概念,让学生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操作要求。2.操作探究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探索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探究。这时教师应来回巡视,协助学生解决困难,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学生通过感性操作活动逐步形成了表象(即前语言思维),这时可转入组织研讨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去发展所要学习的知识。3.组织研讨研讨的目的是给予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在探究中获得的前语言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发言。要鼓励他们说出不同意见,鼓励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言,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研讨能力,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去纠正错误或裁断分歧意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自己去解决的。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在研讨中的表现和反应,以判断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据此引导他们最后形成概念和法则。4.共同得出结论通过充分研讨,学生意见趋于一致,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得出结论。二、理论基础探究—研讨方法是基于两点认识:第一、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皮亚杰指出:“我们知道数学上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其最初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第二、形成概念和概念系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探究--研讨法教学过程是由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符合维果茨基界定的概念形成的四阶段:外部操作活动(通过有结构材料进行探究)——内部思维活动(将表象转化为数学语言在研讨中表述)——内部思维活动(由于研讨发展了学生思维活动),通过不同的认识水平最后形成了抽象的概念。三、特点局限性是:探究-研讨法局限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不宜在低年级使用。另外,一些数学概念很难设计与之相应的有结构的材料。运用此法所花费的时间较长。这些因素在使用探究—研讨法时应考虑进去。自学辅导法自学辅导法由中科院心理所在实验基础上提出,是目前国内影响颇大、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1965年,他们在总结程序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心理学原理提出编写自学课本、练习本、测验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三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自批作业,又称三本子教学法。其特点是通过一套新的教材与教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习惯与能力。一、一般步骤使用自学辅导法有以下五个基本环节:(l)提出课题。教师可直接导入新课,也可复习有关知识后提出课题,后一种方法更加适合小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复习,学生可在自学时产生“迁移”作用,有利于他们理解新知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课题同时,还应提供自学提纲,使其带着问题自学,围绕课题的中心问题边读边想,求得问题的解决。(2)学生自学。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先读后讲,也可教师先略讲后读,或者边读边指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和教材难易选用以上方式指导自学,教师的指导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绝不能拖泥带水,占去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