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边缘学生王晓春边缘学生是指那些虽然有学籍,但是因为厌学而不去学校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中小学生。他们生活在学校的边缘,是学校的流失生或者候补流失生。边缘学生的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处于学校与家庭的边缘,可以称之为家庭型边缘生;另一类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边缘,可以称之为社会型边缘生。从家庭角度看,家庭型的边缘生属于“砸在手里,送不出去”的孩子,而社会型边缘生属于“断线风筝,拉不回来”的孩子。从学校角度说,家庭型边缘生属于“往回缩”的学生,社会型边缘生属于“向外冲”的学生。家庭型的边缘生似乎“永远长不大”,而社会型的边缘生则是“畸形的早熟”。家庭和学校对这两种学生基本上都失去了控制。社会型边缘生大多是学校里的“小霸王”,常与社会闲杂人员、无业人员、有前科人员有联系。这种孩子讨厌学校,也不恋家,他们似乎更喜欢动荡不定的生活。他们开始是学校的不安定因素,后来就离开学校,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们的前途非常令人忧虑,有些会走上犯罪道路。这类孩子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抓不住”他们。我和我的同事指导的边缘生,一般都是家长或老师送来的,而社会型的边缘生总是远离教师和家长,对所有教育者都很敌视,家长老师没有办法带他们来找我们,因此我们很难帮得上忙。再说,这种学生往往有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常常需要公安机关介入,这也超出了我们的工作范围。我们经常接触的是家庭型的边缘学生。家庭型的边缘学生都是赖在家里不去上学的孩子。按他们在家里的表现,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网童型。这类边缘生不去上学,或者以上学为副业。他们的主要精力都在上网,玩游戏或者聊天。有的泡网吧,夜不归宿,害得家长到处找他们。他们不断向家长要钱上网,或者偷拿家长的钱去上网,甚至还有偷偷变卖家中财产去上网的。有的家中电脑能上网,就彻夜不停地打游戏,家长管也不听。他们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一头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无所事事型。这类边缘生并不迷恋上网,他们不去上学,在家里也不干什么事情。看看电视,翻翻书,床上躺一会,沙发上坐一会,就这样打发日子。有的贪吃,结果身体肥胖,更不爱动了。有的贪睡,每日睡得昏天黑地。他们百无聊赖,宁可一阵阵心烦,也不愿上学去。自闭型。这类边缘生主要特点是拒绝人际交往,好像要退缩到自己的“壳”里面去。他们不出家门,甚至不出自己小房间的门,也不接电话,父母说话不理,拒绝见客人。有的头不梳脸不洗,整月整月不洗澡,不换衣服不叠被子,眼光发直,不知在想什么。他们不愿意见人,特别不愿意见熟悉的人,邻居、同学等等。有时候经过家长的劝说引诱,双休日或许可以出去透透气,但是平日不出去,怕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学。家庭暴力型。这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类家庭型边缘生。他们对家长施加暴力,打骂家长,或者打砸家里的东西,表现得没有理智,十分凶狠。他们发作的导火线一般是两种,一种是家长说了他们不爱听的话,做了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还有一种是逼迫家长要钱(用来上网、买东西等等)。他们点火就着,甚至无端发脾气,完全把家长当成出气筒。这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首先是母亲,挨了打骂还得替他隐瞒,委屈和寒心无处诉说,打又打不过孩子,其苦万状。单亲母亲遇到此种状况,尤其悲惨,几乎痛不欲生。以上的分类是为了叙述方便。事实上很少有这样单纯的几类,一般我们见到的家庭型边缘生都是综合型的,兼有其中两类或几类的特点,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家庭型边缘生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必须提到的,那就是他们的两面性。这种孩子在家长面前蛮不讲理,不可理喻,可是在外人面前,却往往很“讲理”,很“礼貌”,很“懂事”,装得像个人儿似的。所以当有些家长忍无可忍向老师“汇报”孩子在家的恶行时,教师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连传媒记者有时也会被他们欺骗。他们采访孩子,孩子说的都是一面理,把家长说得如何如何独断、暴虐,自己则如何如何纯真无辜,至于他怎么和家长“犯混”,怎么利用家长的亲情剥削家长,则一字不提,弄得记者坚决片面地站在孩子一边指责家长。这种事我见过多次。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