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备课教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师:军队(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我:指鲁国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焉:呢翻译: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乃:于是入:入朝廷见:拜见。翻译: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独自享受。惠:恩惠徧:通“遍”,遍及,普遍翻译: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孚:为人所信服。(牺牲: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翻译: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从:跟从。(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察:明察,弄清楚。情:实情。(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属:类。可以:可以凭借。翻译: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课文分析:(1)曹刿的身分怎样?刿请见的原因?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爱国,这样看来曹刿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4)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1(5)“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