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年轻生命痛苦的呻吟祖孙之间---巴金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2005年10月17日去世),原名李尧棠,字芾fei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作品简介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他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评价巴金《家》的思想内容《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他是封建主义的象征,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专横、冷酷与残忍,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说的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他的话人人都必须要遵守。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他有意无意的帮封建势力制造着别人的悲剧。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民虽然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在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觉慧他是“五四”之后觉醒的年轻一代代表,觉慧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是封建大家庭中的第一个叛逆者,是从封建阶级阵营里分化出来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的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逃婚,力斥荒唐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森严的家法,和丫环鸣凤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的名言是“要做我自己的主人”。他大胆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