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养成教育,持续培养习惯歙县新安学校焦朝相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学生走出了校门,当年学过的知识也许会忘记许多,但良好的习惯却能融入学生的血液,如影相随,受用一生。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建立班级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哪些才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用什么方式建立班级行为规范呢?如果由老师单方面宣布,学生会觉得这是外界强加给自己的束缚,可能有抵触心理。我认为,应该在开学初,由学生自由讨论,集体表决,初步形成班级行为规范。如“班级‘五必须’、‘五不准’”等之类。当然,班级行为规范要具体,要突出重点,应该是目前阶段学生最需要形成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要适时的用上述方式补充一些新的条款。这样的行为规范才是鲜活的,与时俱进的,它来源于学生,并与学生共成长。二、坚持实行班级行为规范。班级行为规范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用来看的,应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如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监督,落到实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去实行。首先,教师要常提醒。行为习惯是多样的,琐碎的,未形成习惯之前容易忘记。教师要常常讲、事事讲,且要心平气和的提醒。从本质上说,有些行为没有形成习惯,并不是学生认为这个习惯不好,而是因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学生对同一个行为多次的重复过程。我们班的清洁区面积大,相应使用的扫帚也多。可放扫帚的地方却不大。如果没有摆放整齐,就会“圆锥”一样占掉一大块地方,且极不美观。值日生是每周一换,学生会经常忘了扫帚用完之后要摆放整齐。针对这一问题,我发现一次,就提醒一次。一学期下来,情况好了许多。现在只是偶尔会有学生摆的比较乱。当然,我看到之后会马上提醒。再比如,开学初教室地面上总有许多的纸屑。我每次看到之后都会提醒学生捡掉,并让同桌两人准备一个垃圾袋,一日一倒。一段时间后,学生一看到进教室,就会下意识地看看自己桌底下的卫生情况。两个月下来,教室基本实现了保洁。其次,要充分利用班干部这支队伍,帮助教师进行管理。如设立值日班长,每天记录班上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对照班级行为规范,量化加分、扣分因素,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评比一次等。在这样的长期监督、提醒之下,学生好的行为不断得到重复,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充分利用“表扬”与“批评“这两个武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自然而然产生好的行为和不良的行为。发现这些行为后,有效的利用表扬与批评会让德育工作事半功倍。我们经常使用的应该是表扬。它会让学生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像原子裂变样的反应。一节低年级的数学课,上到高潮处,许多学生“兴之所至”,有些“不逾矩”。老师们通常有两种反应。情景一:某某,请坐好,某某,某某,……,随着老师严厉的话语,严肃的面孔,学生们逐渐坐端正了,但课堂气氛似乎也冷了下来,思维活跃度瞬间降温。似乎“思维活跃”与“课堂纪律”是相互矛盾的。情景二:某某同学不但爱动脑筋,回答问题积极,而且坐姿非常端正。看到这位同学被老师表扬,几乎是所有同学都齐刷刷地坐得笔直,脸上还是洋溢着刚才兴奋的神情,课堂教学的节奏沿着预先的设计继续。“课堂纪律”与“思维活跃”和谐统一。长此以往,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恰如其分的表扬,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满足了学生“需要周围人的接纳与认同”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它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度。我曾有一位三年级学生,长得挺清秀的。但胆小,从不举手发言,作业也时有拖拉。一次周末的数学作业:一张数学试卷外加“口算天天练”一页。周一交作业后,我发现其试卷只做了一半,但口算题全对。上课后,我对全班同学说道:“张震聪同学虽然试卷还有几道‘难题’未做,但口算题全对。是少数几个满分之一。大家为他的进步鼓掌!”从那以后,他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了许多,作业也连续几个星期没有拖拉。从此,我只要逮住机会都会表扬他,比如:“张震聪同学今天也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