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优质课的基本要件——在全国第四届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颁奖大会上的点评胡云琬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审视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一节(或一单元)优质思品课应该具备以下六个要件。第一、应该是一节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所谓不存在科学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传播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二是传播的观点是全面而非片面的。纵观本次参评优质课的16节课,第一方面要求情况总体良好,第二方面要求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授课教师说:“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红军战士积极进行心理暗示的结果。”其实,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有多种原因。上述原因只是其中之一。应该让学生懂得一果多因的道理,而不能讲什么就过分、片面地强调什么重要,一定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所谓高效率并不是倡导“课”上得多么热闹,多么花哨。一节课除了要有一定的密度和容量外,应该做到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学中要注意摒弃陈旧提法,及时宣传最新信息);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与扩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例如,探究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题后,应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第二、应该是一节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五位一体的角色,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全方位的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上述任何方面的角色都不可缺失。纵观本次参评优质课的16节课,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很好地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但是其他方面的角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下面着重谈谈引导者的角色问题。所谓引导就是引领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师生的地位平等,但二者的水平不同。教师的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和赞赏学生的见解上,还要根据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呈现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时机,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夯实观点、道理),该提升的提升(提升情感、价值取向),该纠正的纠正。特别是对于学生在互动中暴露出来的糊涂认识,决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及时澄清,否则就会贻误学生。在这一点上,个别参评教师存在不足。例如,在探究“珍爱我们的生命”课题时,教师对于学生“有些人为革命而献身也是轻生的表现”的说法,未予以纠正。需要共同认识的是,教师酌情适度点拨、讲解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不矛盾的。从宏观上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此两种学习方式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在以往教学中过于重视前者,忽略了后者,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注重采用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倡导此种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淘汰接受性学习方式,因为上述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二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交替、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明理、践行。1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与行为参与四个方面。其中,行为参与既体现在课上,又体现在课下,课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青海省格尔木市三中罗玲老师布置的“自己动手,饲养一种生命体(如金鱼、花草等),细心照料,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作业,南京外国语学校潘丹老师布置的“结合本人实际,设计一套挖掘自己潜能的行为计划并加以落实”的作业,都是围绕行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能够从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之点,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不要抑制学生的思维,这样互动才能展开,教学才能深化。例如,同是探究“世界文化之旅”课题,一位教师展示了中国舞蹈和俄罗斯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舞蹈片断图像展示后,问学生:“二者有何不同?”学生毕竟不是搞舞蹈的,很难回答上述问题,致使教学活动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