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书籍的趣味性设计摘要:儿童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儿童的审美心理是在多次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儿童这个特定的年龄层,他们拥有自己的审美要求。因此,儿童书籍设计除了要传承科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外,还要考虑到书籍的趣味性的创新。由于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在进行童书设计时,多关注他们的特点和兴趣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童书设计的趣味性。儿童书籍的趣味性能够在清除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并能陶冶他们的性情。关键词:儿童书籍、趣味性、色彩、装帧设计美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人类的审美活动从幼年开始。优秀的儿童书籍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美,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由于儿童还处于视觉心理和形象思维的发育阶段,喜欢颜色鲜艳的图形和夸张奇怪的形象,所以在书籍设计中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元素,进行变化多端的设计,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设计,趣味性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点。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和纯洁,他们在书中摄取养分,好的书籍会伴随的孩子们的成长,反之就会对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不良的影响。现在市场上儿童书种类繁杂,而我国的儿童出版社并没有认真对待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更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这样造成了我国市场上的儿童书籍成人化,模式化,这些书枯燥无味,缺乏童趣。为此我们应该对儿童的审美心理进行研究,从而营造“创意阅读”,为儿童书籍设计开辟新的道路,通过书籍的全方位感官体验探究,为儿童书籍设计的成功提出新的理论依据。一、儿童书籍的设计现状近年来,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发展迅速,也使儿童书籍装帧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儿童读物与人的心智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儿童书籍装帧应该受到国内外出版界的高度注视。目前市场上的儿童读物有大小规格不同的开本,从国内到国外,从婴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科普、益智、艺术、小说、制作、动漫画等等种类繁多。但在众多种类的书籍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设计者没有充分把握儿童心理特点去设计书籍,造成了很多书籍在形式上太多成人化,且多模仿外来文化,缺少本土的原创作品,而且风格雷同,缺少设计精良、风格独特的作品。其次是由于经济成本和印刷技术等原因,新材料应用并不普遍;不少书籍在工艺制作上粗制滥造;在设计上缺少创意;在开本上较单一,在版式上没有创新。这些粗糙的读物将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书籍作为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儿童开发智力、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切不能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一双印有奶油草莓的袜子之所以被孩子喜欢,是因为“我喜欢吃草莓”。儿童的思想单纯,分析能力较差,选择书籍比较盲目,为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设计者更应该充分的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去设计儿童书籍。在最新的国际书展上有许多制作精良适应婴幼儿教育的启蒙图画书、有青少年阅读的“准成人图画书”;有绘制精细的图画书、以摄影照片为主的图画书;有百科类图画书、有卡通动漫类图画书不同开本的大小图画书;有薄到1张图画卡片,也有厚到儿童搬不动的百科图鉴;有黑白单色图画书,也有全彩图画书;有拼图图画书,也有玩具图画书等。这些儿童读物的“图读化”,既顺应了儿童读物的视觉需求、直观需求、美学需求,也顺应了电视传媒、网络传媒等现代化最新传媒“图读一体化”需求。一、儿童书籍的趣味化设计要求(一)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书籍不同的是,儿童书籍一方面它要符合儿童成长中的开发智力、身心健康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要能启迪培养儿童对色彩、对图形、对美的欣赏能力因此儿童书籍肩负着引导、教育、培养儿童的特殊使命。所以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审美特征及各年龄段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成长期心理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生的缩影,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一个良好的开始,能使儿童的身心和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美学家席勒把童心奉为艺术创作追寻的审美理想,他在《美育书简》中说:“在趣味的领域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