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总在意料之外遭遇意外预设和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一对永恒的矛盾。我的自信,就是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我从所期望的课堂的“亮点”跌至了“冰点”。在学到“荷叶像一把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时,我执行了这样的教学预设:“小朋友读得真好!现在夏姐姐要奖励你们一次变的机会,在荷叶、雨点和小鱼之间选择,你选择变成什么?为什么呢?”这里的设计意图很明显,就是期待学生选择变荷叶,体会荷叶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这样的情感。我微笑着,期待着我所要的答案以及随之而来的精彩。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让我失望。最后,我不得不问:“有不同的想法吗?”“我想变荷叶!”终于有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我知道这样的引导(其实是不能算引导的,准确地讲是说教吧)很牵强、很生硬。站在讲台前,我脑中一片空白,感觉自己如同黔之驴,一切的智慧都不复存在。为了避免再节外生枝,我总结了一下,草草收场,落荒而逃。寻找智慧用智慧生成课堂的精彩!是的,课堂教学需要智慧!多一份智慧,课堂上就多一份从容与淡定,少一份尴尬和慌乱。王崧舟、于永正、窦桂梅这些大师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靠的不就是大智慧吗?那么,大师的智慧从何而来?捧起教学杂志,我静心聆听大师们的教诲:要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打开课本,我静下心来潜心涵咏。我一遍遍地朗读课文,一遍遍地推敲词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的心弦被拨动了,我听到了来自文本的呼吸!我又蹲下身子,试着用儿童的眼睛解读文本,用童心体验世界。哦,孩子眼里的世界跟大人是不一样的!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感悟,我对教学预案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更为充分的预设。生成精彩有了对文本和学生的深刻解读,我的心中还是有了更多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运用教学智慧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自然生成精彩的课堂。……“小鱼儿,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你在水里游动不热吗?”“不热,在荷叶下晒不到太阳,很凉快的!”“哦,小鱼儿,荷叶姐姐帮你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你想说什么呢?”“谢谢你,荷叶姐姐,谢谢你为我带来了清凉!”“我想变荷叶。”“荷叶姑娘,你的这把伞可真大呀!”我边说边握住小姑娘的手,轻轻举起来。“一天又一天,你举着这把大伞,静静地站在荷塘里,不累吗?”“嗯……有点累。”“肯定很累的!可是荷叶姑娘,有了你这把伞,雨点和鱼儿多开心啊!他们都谢谢你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呢!你感觉怎样啊?”“很开心。”“哦,你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自己也觉得无比快乐!怪不得你笑得这么甜呢!做一片大大的荷叶,多幸福啊!让我们一起读出荷叶的幸福、快乐吧!”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体会水到渠成。我的心中充满喜悦:充分的预设让我在课堂上底气足了,不露痕迹地引导,催生了课堂的精彩!“啪!”就在这时,课堂上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我循声望去,贴在黑板上的荷叶贴图掉在了地上。“不要慌!有意外才有精彩!”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我走过去,边捡起贴图边笑着说道:“小朋友,你们看,荷叶姑娘举着这把大伞多累呀!瞧,她都累得举不动了!不过呀,想到这把伞给鱼儿、雨点、蜻蜓、青蛙以及很多朋友带来了快乐,荷叶姑娘又坚持把伞举起来了!”我重新把贴图牢牢地贴到了黑板上。“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荷叶姑娘,好吗?”“啪啪啪……”热烈的掌声在教室响起,我终于舒了一口气。我的收获这堂课后来获得了大赛一等奖,但我知道,我的收获不仅在此。这次课的经历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课堂的精彩不是设计出来的,它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智慧。但智慧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智慧来源于教师丰厚的文化积淀,来源于对文本的细心研读,来源于对自身的不断超越,来源于对事业的孜孜追求,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