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尺子: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诞生记日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发布,正式建立起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而此前,一个超过1000人的团队已经为此探索了近8年时间。近年来,尤其是在制定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建立全国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的要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工作随之全面启动。一大批试验性、示范性的探索尝试,也在这一过程中从萌芽到壮大,最终促成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全面建成。建立覆盖全国的指标体系有难度也有动力在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进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2007年11月,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该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日常工作,在此之前,教育质量监测在国内还是个新生事物。“我国地域广阔、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要研发相应的标准和监测工具,难度非常大。”董奇说,科学评价的第一步是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工具,虽然国家有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在这一标准下,各地教材的知识呈现差异很大,这些给科学监测带来很多困难,需要通过科学的、权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指标体系来解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成立后,花大精力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整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业力量,建立了1000余名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队伍,全面参与监测的各个环节,为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提供了保障。二是研发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工具,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质量难以量化评估的技术难题。2014年初,监测中心组织研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文、科学、品德、体育和艺术六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经过教育部审定通过。此前,该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参照国际规范,初步拟定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在经过了不同层面专家的反复研讨、论证以及试点监测数据检验的基础上,监测中心组织全国专家开发了涵盖7大学科领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全面测查和评估学生学习质量与发展状况的整套监测工具。对此,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司长Michel评价说:“中国的监测评价工作虽起步晚,但紧跟国际最新的理念、技术,发展成就令人钦佩。”“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由教育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开展,真正实现了管办评分离,保障了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公信力。”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宋乃庆说,监测中心搭建了一个开放平台,建立起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强化了督导工作职能,增强了督导工作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变传统科研工作与实践脱节,对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能力不足的局面。客观、公正、真实是监测公信力的前提义务教育质量怎么监测?如何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如何避免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这些都是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必须迈过的坎儿。董奇告诉记者,为了充分体现监测过程的公信力和监测结果的权威性,监测中心牵头建立了全国性的多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网络。为确保取得客观、真实的监测数据,监测中心组织专家研制了一套规范、严密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全国统一时间采集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监测工具保密”、“参加监测学生名单当天公布”等,为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自2007年以来,围绕学生数学、语文、科学学习质量和德育与体育状况,国家连续8年开展了义务教育质量试点监测。监测样本包括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700多个样本县(市、区)的50万余名学生、12万余名教师和校长。“监测样本能有效代表全国四、八年级学生的整体状况。所有的监测均经过科学的取样设计,保证了数据的代表性和无偏性。”董奇说。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的支持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督导系统为主,教研、考试、基教等其他系统为辅的监测数据采集队伍,并建立了“国家规划设计、省级统筹协调、县级操作执行”的数据采集网络。同时,建立了500余人规模的国家视导员队伍,全程监督指导各县监测数据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