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说课稿六年级聂曼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内容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解决。“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抽屉原理”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能常常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本课主要介绍了“抽屉原理”的第一种形式。同时教材还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为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教材还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个过程就是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从纷繁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类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数学思维。情感目标:通过“抽屉原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二、教法设计本节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注重提出问题、故意设疑并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三、学情分析1、六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不能急于把规律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体会总结规律的过程。四、教学设计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激发情趣,导入新知:老师任意点13位同学,就可以肯定,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师:大家相信吗?(可以通过验证:让学生一一报出月份。)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了解这个现象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出生月份谈起,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中。)(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例1:现在有4枝铅笔,3个文具盒,如何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呢?(1)让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怎样解释这一现象?(2)可以小组合作,实际摆一摆,共有几种情况?2、例1的学习和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借助实物,将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并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摆出来。由此发现,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一共有四种情况(课件展示),在每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教师: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枚举法。(2)把4分解成3个数,由此发现,与枚举法相似,共有四种情况,即(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教师: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数的分解法。(3)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如果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那么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一枝。把剩下的1枝铅笔再放进任意一个文具盒里,则这个文具盒里就有2枝铅笔了。教师: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