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导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对乡土的恋情……“情”是生命之真,是爱,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面对情感,冰山会为之融化,河水会为之停滞。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什么人面对真挚的情感,他们唯一选择只能是——感动!所以写文章要做到感情真挚,发自内心,才能叩击读者的心灵。让真情自然流淌,首先要做生活的体验者。真情从“实感”中产生,如果缺少生活的“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生活中有些事让人感动,就想把它写下来,写下来的东西能够引起读者感动,它在我们眼里便是好作品,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平平淡淡,没有可写的素材,其实不是大的事件才能写,多彩的生活本身就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一处自然景观一个小小的微笑,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深入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调动各种感官,多看,多听,多接触,撷取各种外界的信息和材料,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与其建立感情,再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作文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情感,才有感染力。内心的真情流露,是以真情去与读者交流,用自己心灵的颤动去使别人的心灵颤动,用自己的情感去唤起别人的情感。语言也应该是“我”的私人语言,不是公话、套话,成人话,拿空情、假情云与别人交流,是对本人个性的丢弃,也是缺乏诚意,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不能做个真人。写文章要写出实话,要真实地再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了能更好地写实话,说真话,平时就要多做事,多说话,多体验,多交流,还要勇于解剖自己,有些同学的作文之所以不能写真情实感,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敢解剖自我。让真情自然流淌,还要善于寻找感情的载体。表达内心的真情往往要借助某一具体的事件、景物作为凭借物,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借广阔的黄云,昏暗的日光,道出了浓浓的离别之情。被后人传颂。借物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今天,我们更喜欢借事抒情,当然,叙事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如章悦同学的《温暖》中的片段:李老师关切地问:“章悦,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说着还摸了摸我的额头,看我有没有发烧。我回答说:“早晨喝了凉酸奶,现在肚子疼得厉害。”李老师说:“哦,是受凉了,用热水焐一会就好了。”说着,找来一个喝完水的空瓶,往里面灌上热水,又拿一一条毛巾裹在外面,给我暖肚子。这篇文章中,情在叙事中,情在老师的问话里,在老师灌热水的瓶中。在叙事过程中,小作者如叙家常般娓娓道来,没有波涛汹涌的激情喷发,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景抒情就是这样,如峻青的《第一场雪》: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里,作者对雪后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北朝民歌《敇勒歌》:敇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全诗用纯朴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阴山下一望无际,苍茫辽阔的大草原美景,有静有动,有形有色,表达了游牧民族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让真情自然流淌,要善于在情境中触发情绪。面对实情实景,在特定范围内有对象地写作,容易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触发灵感,如听报告、讲座,参加演讲、交流、辩论、竞赛等,在活动中酝酿情感,体验生活。观察高山流水,体验世态万象,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