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20·福建福州二模)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一改变()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C.遏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D.缓和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对立解析:选B。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央政治局“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说明其政权基础扩大,再结合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35年可知,这一变化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故选B项。2.1936年,“国防文学”大行其道,涌现出了夏衍的《赛金花》和《上海屋檐下》阳笙的《李秀成之死》、田汉的《卢沟桥》等杰作。“国防文学”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中国华北地区危机严重D.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故A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而不是1936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1936年,‘国防文学’”可知分析的是民族矛盾,结合所学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可知其背景是中国华北地区危机严重,故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对蒋介石兵谏,与国防文学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3.1937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拜祭黄帝,在祭文中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祭文中更多用“始祖”“吾华”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注意改善和国民党关系B.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C.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D.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解析:选D。据题干“祭文中更多用‘始祖’‘吾华’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可知,中国共产党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选D项。4.(2020·山东青岛模拟)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解析:选D。1936年国民政府的国防计划,应是主要针对日本的侵华,而并非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也不是针对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故A、B、C三项错误;由该计划大纲的内容可判断此计划就是为了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故D项正确。5.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A.组织全民族力量团结抗战B.改变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C.根本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解析:选A。题干材料内容是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停止土地革命和取消苏维埃政府的宣言,这说明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联合起来进行全民族抗战,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基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不会改变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排除B项;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联合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国共两党的关系,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6.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桥机场发生了个别日本军人和中国机场保安队之间的冲突,双方互有死伤。蒋介石借此明确告诉国民党领导人:“在北方打仗,国际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这表明蒋介石()A.希望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B.理性地看到了中日战争结局C.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出面干预D.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认为上海打仗会引起国际注意,没有体现蒋介石希望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对在上海打仗的评价,没有体现其理性看到中日战争结局,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蒋介石认为在上海打仗容易引起国际注意,这表明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出面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