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实验试题应试指导新化学新考纲对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如下:(1)了解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探究性试题正在崭露头角,这也正是新课标的精神在高考中的具体表现,为高中的化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探究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全性,结论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等特点,学生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种模式去解决问题。这类试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探究性实验题的命题趋势及题型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认识的源泉。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往往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试题正起源于此。它考察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选拔有潜质学生的有效途径,所以近年来成为各种高考实验试题中的热点。分析各类试题,我们注意到探究性试题的各种类型,现分析如下。1、对实验结果的探究例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1)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2)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3)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4)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则下列关于镁与溴水的反应机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镁粉只能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B、水是镁粉与溴发生反应的催化剂C、(2)中产生的极少量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D、镁粉与溴水中的H+发生反应,导致平衡移动使溴水褪色解析:正确答案为B。多数学生选择了D答案。究其根源,主要是受到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氯水变质这一问题的影响。学生只注意到了镁与溶液中H+的反应,而忽略了镁可以和溴反应这一事实,更没有注意到(2)中所述,“镁粉与溴水反应时,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气泡,而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这一实验事实。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没有深入地审题,受到了已有知识的干扰。能够举一反三固然是件好事,但用类推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正确的。2、对实验过程的探究例2、(2002上海卷26)为探究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工业用电石与水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推测在制得的乙炔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之,再与溴水反应。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两个主要的化学方程式。(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炔与澳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是(多选扣分)。(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3)乙同学推测此乙炔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4)请你选用下列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实现乙同学的实验方案,将它们的编号填入方框,并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a)(b)(c)(d)→b→→d(电石、水)()()(溴水)(5)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而不是取代,丙同学提出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解析:乙烯的性质实验来源于课本,而本实验是对教材实验的拓展和延伸。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从而激起了疑问,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为了解决这个疑问,需要先给出假设,然后再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本题涉及了有机化学基本反应,化合物性质的检验,化学实验设计及评价等内容。答案:(1)CaC2+2H2O→C2H2↑+Ca(OH)2HC≡CH+Br2→(或HC≡CH+2Br2→)(2)不能a、c(3)H2SBr2+H2S→S↓+2HBr(4)cb(CuSO4溶液)(CuSO4溶液)(5)如若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溶液酸性将会明显增强,故可用pH试纸验证。3、对实验方案的探究例3:某校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