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举例论证十、对联:①君子舍生取义;志士忘生成仁②生与义并举,舍生取义;吉和凶共存,趋吉避凶。③善取舍才是智者;能割舍弃方为慧人④舍义取利失本性;杀生成仁见品德⑤因求生不择手段;为取义岂能拘泥⑥舍生赴死;取义成仁⑦舍义取利失本;杀生成仁见品德十一、填空题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2、选段中说:“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说过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十二、理解性默写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1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5、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所欲有甚于生者16、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17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8、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9、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0、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十三、回答问题。1、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的?答: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2、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答: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答: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