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举国体制今天看到《东方早报》上的一篇报道:“体育总局局长:举国体制要坚持”——刘鹏称举国体制不是劳民伤财,也不是中国专利。这是一篇转自《人民日报》的报道。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则没有新意、没有价值的言论,为什么?因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如果他不大力颂扬体育的举国体制,他这个局长不要失业了吗?有了这层利害关系,他还怎么能说出些对探讨举国体制利弊有益的、有价值的东西呢?为了证实这一判断,本人饶有兴趣地拜读了他的高谈阔论,果然,言辞中充满了“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弱国无体育”、“考察社会进步快慢”、“国民素质高低”、“弘扬民族精神”等等。说到集体主义,中国三大球集体项目,没有一块金牌,足球沦为“叉腰肌”没练好;说到爱国主义,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将中国女排打出冠亚军争夺,怎么来评价爱国主义,奥组委向世界的解说是促进体育文化的交流……体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方面,我们要求世界不要把体育和政治挂钩;另一方面,我们的高层在解读体育的时候,又赋予体育这么多民族的、政治的内涵,又把体育拉回到政治方面上来,对内对外完全是两副嘴脸。要知道,体育的举国体制就是从老百姓嘴里抠出来的钱去豢养少数运动员,牺牲的是大多数百姓的利益。英国伦敦的市长说:我们不会浪费纳税人的一分钱。试问,我们的官员有这样的意识吗?当年,苏联、东德国家都是体育金牌的大户,这些国家都消失了;法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欧强国以及瑞典、丹麦等一些北欧的富国,从来都是金牌小户,从来没人挑战他们富国强国地位和以及民族素质的问题;巴拿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短、中长跑的传奇也不能证明他们是强国。说到底,体育是一种文化,与国家的强盛无关,民生才是国家的主业,不要本末倒置。大多牺牲民生搞体育举国体制的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从纳粹德国到苏联崩溃,正是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才会有人对体育的举国体制进行反思。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总局长大人拿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和美国的登月计划、航天飞机计划、欧盟的阿丽亚娜火箭计划的举国体制相提并论。不知道他是出于无知还是狂妄。培养一个杨利伟和培养一个“叉腰肌”需要花费同样的财力吗?记得当年美国的海军部长曾说过一句名言:他宁愿拿一万个美国士兵去换一个钱学森。中国的“神七”马上又要上天了,“神七”一项就顶你一万枚金牌。中国的官员感觉都太好了,他们只知道强化自己局部的既得的利益,根本不懂得社会的真实需求和民族强盛的内涵。当年的清朝的北洋舰队造访日本的时候,日本即羡慕又恐惧,但以后的历史证明,金玉其外的强大只不过是一只被放大了的猫而已,根本不是万兽之王。真正需要举国体制的是教育、国防、百姓的医疗健康和住房,再强大的国家都不敢说自己真正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更何况中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