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一)春秋三传《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据说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国史的通名,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历经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2、《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旧题公羊寿撰。重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而略于叙事,可谓训释之传。《公羊传》训释《春秋》,颇多牵强附会之处,当代学者杨伯峻甚至称它“不是空话,便是怪话”。不过由于《公羊传》中所表述的“大同一统”思想,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公羊学屡兴不绝。《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3、《春秋穀梁传》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旧题穀梁赤撰,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穀梁传》比《公羊传》晚出,属今文经学,其宗旨亦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只有少量叙事,间或有长篇对话。可能由于师传不同,《穀梁传》所释之大义与《公羊传》略有出入,但在曲解经文为己所用上,二者倒是不谋而合。《春秋穀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二)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于国子监太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又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为《左传》的首篇,也是《古文观止》的首篇。二、串讲•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即庄公。伯为爵位,庄公是谥号。爵位是生前郑伯受周天子封的等级。《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如:齐侯、楚子、虞公、秦伯。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表扬的如:文、武、明;批评的如:厉、灵、炀;同情的如:哀、悼、怀。如:汉文帝、魏明帝、晋武帝、隋炀帝。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第一段〔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郑武公〕姓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即娶申国国君之女。申,春秋时国名,姜姓,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涉外婚成为春秋战国时君王通例。〔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到百姓都有姓了。共是氏(上古诸侯、卿大夫及后裔可以以受封的国名或邑名为氏,也可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姬是姓,段后逃于共,故以共为氏。叔,排行,伯、仲、叔、季。段是名。〔寤生〕寤,通“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寤,假借为牾,足先见(xiàn),逆生也”。即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