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审题和写作范式回顾:审题立意高考作文的立意有等级分,分一等立意、二等立意、三等立意等。一段材料可能可以提取出多种立意,这就需要我们去判断哪种立意是最好的。能抓住材料本质,最深刻的立意往往是最好的立意,而且一般都会上升到有关人、社会的高度。只抓住表象或细枝末节的立意往往是次等立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常见病:(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2)抓一鳞而弃全鱼;(3)抓现象而弃本质;(4)朦胧感知,似是而非。立意训练例: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较好的立意: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找回自我(从鹰的角度入手)2、环境造就人才(从前后环境的对比入手)3、后天的教育决定人的发展(从主人后来的态度入手)次等立意:1、平庸的鸡2、平凡的意义3、办事的好方法审题立意原则全面;联系;发展。作文材料分析•2013年5月22日上午,天津一辆606路公交车上,一位83岁的老年乘客因坐过站要求中途下车遭到拒绝后,突然暴怒拉拽司机,公交车瞬间失控,越过护栏,把另一公交车撞向对面车道,最终致9车相撞。相关部门对老人进行了批评教育。•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思考:怎样的角度?立意的坡度在哪里?立意提示•老而不尊与少而无礼•孔子说过一句话,“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即,年轻时不孝顺,成人后没作为,年纪大了还不早死,真是祸害。•守礼,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这些理直气壮要座位、被让了座位也不知感谢的老人,年轻时多半是没有让过座位的。一个人的道德观在年轻时就基本已经定型了,一个人年轻时不懂得体谅尊重他人,等到年老时多半还是不会懂得。•所谓礼,并不仅仅停留在礼仪的表面,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最重要的是背后的“爱”,是“善”,是尊重,是体谅。立意提示•社会文明的进程,呼唤公民的社会规则意识和公共行为修养。•美国著名学者哈丁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块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上,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放养尽可能多的牲畜,过度放牧最终会使牧场无法供养任何一头牲畜。•每个人既是公共生活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社会文明的尽善尽美离不开每一个小我的克己自律。提示二、抓住富有提示性的关键词2013年5月22日上午,天津一辆606路公交车上,一位83岁的老年乘客因坐过站要求中途下车遭到拒绝后,突然暴怒拉拽司机,公交车瞬间失控,越过护栏,把另一公交车撞向对面车道,最终致9车相撞。相关部门对老人进行了批评教育。材料中,特别让读者惊叹的是什么?编者也许就在其中暗示考生思考的角度了。审题策略指导学会分类分析,找到应对策略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2004年高考·重庆卷)立意: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人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学会放弃;尽吾志而无悔矣关键词句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把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