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的“贵州经验”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新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既是社会发展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通过学习中央和省市领导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余杭近几年社会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就转型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谈一些粗浅体会。一、认知先于行动,科学认识和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正确看待转型期社会问题的规律性与特殊性。深刻认识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必然性。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转型时期,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转型,其内容涵盖了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更新等在内的全方位转换,转型的深度、广度、速度、难度前所未有,这些致使转型期凸显的社会问题往往带有显著的结构性、变迁性、越轨性、病态性与心理性等特征。深刻认识余杭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由于我区地处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率先迈进10000美元的新阶段,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作为经济发展快、改革力度大、开放程度高的先发XX县区,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社会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由此带来转型期社会建设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早发、先发、多发,众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相互交织、叠加。二、转型必先转脑,积极探求和确立与社会转型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思维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鉴于此,区委、区政府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到检验和衡量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第1页共4页理论研讨和专题研究,确立了“发展是生产力、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经济发展越快、越要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新理念,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轮并驱”、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两手并重”成为新导向,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把促进公平作为社会和谐的关键,把改革创新作为社会转型的动力,积极探索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对照转型期社会管理创新的新任务,我们必须“转换脑筋”,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等“五个”原则。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在思想观念上,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三、坚持“点线面”结合,构建立体型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在社会加速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任务非常紧迫、繁重。我们必须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和带动体制机制和方法措施创新,当前重点是在做大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做强镇乡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做实社会管理服务基本单元上下功夫。(一)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一是坚持从全局高度来整体谋划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区级层面建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社会管理创新领导机构,制定出台《余杭区委、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入有效开展,建议在党委序列设立实体化运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全区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第2页共4页二是坚持从系统角度构建社会管理服务制度体系。涵盖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3个层面,具体包括16项制度体系。三是坚持从健全项目考评机制入手形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合力。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