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有一个最大的广场——商鞅广场,广场中心的大型主题性城市雕塑“商鞅”是该市的标志性雕塑。广场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简,身佩宝剑,刚毅果决,庄严威峻,雕塑背后是一堵总长33.8米的浮雕文化墙,主要讲述商鞅变法前后的历史风云。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一历史风云去一睹商鞅的风采!导入新课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学习目标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堂演练导航目录•知识目标:知道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分析其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了解商鞅变法,结合其内容分析其对秦国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比较、评价历史人物等能力•情感目标:生产技术的革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学习目标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成语释义千耦其耘:出自《诗经·周颂·载芟》,千,概数,言其多。耦,二人并耕;耘,除田间杂草。意思是很多人在田间进行耕作。体现了西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壮观场面。新课讲授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千耦其耘”体现了西周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在西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壮观场面?特点: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原因:西周生产工具简陋,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观察上面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上有哪些进步?(2)这些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看图说话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参考答案:(1)进步:铁制工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2)影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审分》阅读上面史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给的相关注释,翻译上面的文字。(注释:公作:共同耕作;匿:藏匿;迟:缓慢。)(2)为了解决上述史料中存在的问题,战国时期生产管理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影响?(3)这段史料反映了什么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哪一个阶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史料阅读参考答案(1)现在用许多人耕种土地,共同耕作就缓慢,这是因为人们有办法藏匿自己的力气,分开耕作就迅速,这是因为人们无法藏匿力气,无法缓慢耕作。(2)私田的主人把土地租给农民,收取田租。影响:极大地激发起个体农户的生产积极性。(3)个体小农。新兴地主阶级。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战国时期的改革风潮结束播放暂停快进快退播放暂停快进快退战国时期的改革风潮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思考: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掀起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变法有何意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结束播放暂停快进快退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结合视频和教材思考:1、商鞅“立木赏金”又称为“徙木立信”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的重要性?2、阅读教材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哪一年开始?1、为了取得人民的信任。诚信。2、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商鞅见秦孝公商鞅舌战群儒故事会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请用表格的方式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总结归纳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这段材料说一说商鞅变法有何作用?(2)从商鞅变法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借鉴?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改革需要诚信,需要勇于与旧世俗斗争的勇气等等。史料阅读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结合音频内容,讨论下列两个问题。1、商鞅被处死,是否意味着变法失败了?2、历史对商鞅的评价有褒有贬,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商鞅?音频欣赏商鞅之死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1、评价是一次变法是否成功要看这次变法的措施有没有得到实施并是否起到积极作用,而并不是变法的人是否被处死。商鞅虽然被处死,但变法措施得以实施并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变法是成功的。•2、我认为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所以他可以称为一位成功的改革家。课堂小结•1、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哪些生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