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财政主要工作近五年来,兰州市财政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着力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思路,积极有为,有力促进了全市财政预算执行平稳,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良好发展。一是抓收入,努力做大财政总量全市财政工作始终紧扣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这一主线,努力克服经济增长下行、价格涨幅回落、结构性减税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组织收入的叠加影响,加强形势研判,整合资源,深挖收入潜力,进一步拓展税收和非税征收空间,协同征管部门多方施策、齐抓共管,想方设法组织收入,提高征缴质量,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连续五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二是抓发展,有力支持经济建设坚持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全市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贯穿于财政工作全过程,运用公共财政手段,优化财源结构,集中财力用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城市交通、出城入园、环境治理、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建设的资金支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力以赴做好联村联户、精准扶贫的资金扶持。三是抓民生,高度关切群众利益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集中财力保障社会公共发展和民生支出需要,新增财力用于全市教育、养老、低保、就业、医疗卫生等5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全力支持全市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文化体育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全市社会养老、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就业及医疗卫生保障标准不断增加,保障水平逐年提高;积极筹措资金,认真落实全市棚户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各类救灾救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四是抓改革,着力提升理财水平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财政管理工作新要求,严把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关口,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兰州市市级财政预算执行管理办法(试行)》、《兰州市市级预算执行监督办法(试行)》,切实落实预算执行和监督主体责任。深化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简化资金拨付程序。推动扩大政府向社会服务力量购买服务,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激发了经济活力。强化政府资产日常监管,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处置工作。积极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推进政府债务全额纳入预算管理。五是抓监管,加大预算执行约束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严格执行《兰州市市级财政预算执行监督办法(试行)》(兰办发[2014]30号)文件规定,增强预算执行严肃性。狠抓财政政策落实,加大对预算编报、批复、公开、执行进度、资金使用、“三公”经费、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的审查拨付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在全市范围积极推进财政预算绩效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持续开展财经纪律检查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六是抓节约,极力降低行政成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关于厉行节约改进作风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完善资金审批程序,加强资金全程监管,极力压减行政运行成本,确保公用经费只减不增。将“三公”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实行总额控制,对市级部门、单位超预算的“三公”经费支出一律不予追加。采取多元监管、多头监督,做到全市8个县区、108家市级部门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部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努力构建“阳光财政”。完善出台了公务接待费、差旅费等5项管理办法,认真落实“零接待”和办公用房要求,逐年按照5%、15%压缩办公经费和会议费,节约财政资金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