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及勘探工作简况一、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潞安煤田由于埋藏不深,浅部久为当地居民所开采,尤其是浊漳河两岸煤层露头浅部,旧窑遗迹甚多,皆为土法开采,规模极小,设备全无,历史悠久,多已无从可考。1955年一二区勘探时,在勘探区南部尚有数百年前用土法开采过的小窑8处,并在34号孔中已遇到小窑旧巷,其时少数古井位置土坑还存在。20世纪早期,先后有国内外学者及地质工作者在潞安矿区作过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地层划分及煤炭资源情况提出过一些有意义的资料。1917年2月,王竹泉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孝义等25个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著有《山西省东南部地质矿产报告》,对煤系地层及区域构造叙述较详,煤田的煤质及储量有了初步的估计。其后于1936年至1937年间侯徳封在山西省南部一带测有1:5万地质图;1937年龚鼎所著《山西煤矿概要》对煤的分布范围、储量及煤矿开采情况等作了概要介绍。日寇侵占时期,在1942年至1944年先后数次在潞安煤田进行以掠夺为目的的地质调查。其所有报告内容均极简略,且多偏重于煤田的开发计划。解放后,为适应钢铁工业炼焦用煤需要,前燃料工业部于1953年末组成调查小组至潞安矿区进行踏勘,初步确定石圪节及五阳两生产矿井所采12号煤(香煤)为廋煤及主焦煤,提出了《潞安矿区开发意见》,但因未经详细勘探搞清地质情况而提出的计划颇为庞大,不切合实际。1954年6月复由燃料工业部地质处、煤炭管理总局地质勘探总局及有关单位组成潞安工作组,到现场工作,将潞安煤田初步划分为七个勘探区,即一区(王庄),二区(南岭),三区(中村),四区(落江),五区(石圪节改建井)六区(小河堡恢复井),七区(五阳改建井),将全煤田勘探工作总体布置。王庄井田包括原一、二、八及十一、三、九三个精查勘探区及常村精查区的一部分。原精查区由华北煤田地质局114队于1954~1956年施工的。除十一勘探区没正式提交地质报告外,其它区都提交了精查地质勘探报告,并经全国矿产储委会批准。勘探区内,对地质构造和煤层的划分比较准确,为矿井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其中一、二区勘探工作从1954年6月开始,至1956年1月结束,同年6月提交《潞安煤田一(王庄)及二(南岭)勘探区地质精查报告书》,经全国储量委员会1955年6月27日决议书第27号批准。矿区早期勘探分区示意图见图2-1.王庄矿就是在此资料的基础上设计施工的。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以原地质报告为依据,围绕矿井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矿井投产后,又先后在井田内对四四采区、五一采区、630水平、五二采区及王庄扩大化区进行了补充地质勘探。各期勘探工程量见表2-1。1、潞安煤田一(王庄)及二(南岭)勘探区地质精查报告:共设勘探线10条,施工钻孔39个,钻孔间距500-800m,所有钻孔皆钻至中石炭纪的铝土页岩或奥陶纪石灰岩,孔深194.06m到467.87m。岩芯平均采取率85.58%,煤层煤芯采取率在45.86%到89.19%之间,钻探结果表明,一、二区的12号煤(香煤)的钻探质量较好,煤芯采取率最高为95.94%,最低为46.61%,平均79.44%,至于8号煤(黄煤)和4号煤(三节煤)3号煤(二节煤)1号煤(四节煤)的钻探质量一部分不能令人满意,最差的4号煤采取率仅到48.51%,甚至打丢打薄了煤层。各钻孔均进行了测斜工作,因勘探区内岩层倾斜较为平缓,各孔弯曲均未超过4度,但因不知道弯曲方向,所以在计算深度和厚度时,没有根据测斜加以换算。封孔工作一区尚较可靠,二区的止水封闭工作技术较差,质量不好。总之,一区及二区地质精查,探明了地层、煤层的平均厚度及产状,各煤层的煤种,提交了总储量234357.895千吨。2、潞安矿区八(崔蒙)勘探区地质精查报告:八区面积16平方公里,设勘探线5条,施工钻孔12个,钻孔间距1000m,最深的是502孔,深463.7m。本区的15个钻孔(包括1,3,32孔)共计进尺5811.46m。其中专门水文钻孔两个,计668.23m。3、潞安煤田三(中村)及九(申庄)勘探区地质精查报告:三、九勘探区之北部现属于漳村井田。其南部2,4,15,16,21,22,15~23,28,102,103,503,509等孔位于现王庄井田内,在该区勘探中,钻探质量不够好,煤芯采取率低,甚至有打薄打丢煤的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