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选择题讲解中的应用王端阳在现在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中,问题教学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帮助。在正常的课文学习中,把课本内容变成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看书与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正确的引导和讲解,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三学生来讲,他们学得怎样,归根结底要通过高考来检验。在高考文综考试中,选择题的比重占到近二分之一,再加上后面的主观题很难拉开距离,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客观题掌握的程度如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试的成败。如果把问题教学模式引入到选择题讲解中,应该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的。其实,习题讲解本身就是问题教学,但是怎么样能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能把学生引导到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思路上,这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很动一番脑筋。下面,就把我讲的一节习题课的情况介绍如下。这一节课讲的是湖北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的选择题,在讲课之前,我先把答案公布,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情况,把做错的题找出来,自己先尽力解决,不会的题让课代表做了统计,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根据课代表的统计,需要讲解的题有1、2、3、5、7、10、11、12、19、25、30。按照学生的要求,对他们列出的题进行了逐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把做选择题的方法同时教给了学生。第一点,先确定时间,学历史,时间是第一要义,这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第3题和第5题:3、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从材料和所学知识,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材料中的两国指的是法国和美国②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③材料史实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②③④5、20世纪初,中国有一文章写到:“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满洲立宪,忽而五旗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忽而以约法暂代宪法,忽而催促制定宪法。……使全国民众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该文章是A.《文学改良刍议》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共和与君主论》D.《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在讲解时,我先让学生把涉及时间的内容找出来,第三题的“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和第五题的“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根据题意并结合课本知识,由此来判定时间分别是1860年和1915年,接下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题中讲的是英法联军进北京和袁世凯复辟的事件,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第二点,找题中提供的关键词语,比如第1题和第7题:1、“经济足匡时,筹楚饷、克杭城、平粤寇、底定关陇回疆,尽瘁江闽,先幕后官,遍历艰苦成铁汉;诗书能报国,精天文、熟地理、详水利、谙练吏才兵略,兼通洋务,出将入相,不求温饱是真儒。”该题词称赞的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左宗棠7、在20世纪20年代,“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这里的“它”指的是A.国民政府东征B.省港大罢工C.南昌起义D.湘赣边秋收起义做这两道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经过提示,学生找到第一题中的关键信息是“底定关陇回疆”,第七题中的关键信息是“它用国民2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第三点,根据学生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同样以第1题为例,如果学生对左宗棠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做这一道题就会轻而易举。第四点,需要老师讲解、补充的,因为出题人的原因和课本编排的问题,学生无法从题中得出有效信息,无法判断出正确答案,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比如第10题:10、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对富农认识,由“土地有多的富农,……也是剥削分子;其土地也应没收,如果他自己仍然做庄稼,可分给他一部份较坏的土地,但必须他自己耕种。”到“对于富农,我们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即没收其出租的土地,并取消其高利贷。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