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浅谈音乐课教学改革作者姓名:佟岚工作单位:勋望东校音乐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浅谈音乐课教学改革【内容提要】音乐学科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而且越来越被重视。但作为一门学科,不能孤立地去看它的重要性,而要把它溶到课程这个系统的领域来研究,它的开设,它的教材,它的课程设置和安排等等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基于这点我们首先要搞懂课程理论。【主题词】新课程改革音乐教育【正文】一、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教育是用音乐对人进行教育的简称。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写到:“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入,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们也就因而美化。”音乐界有一句箴言:音乐的本质是科学,音乐的内容是哲学、音乐的表现是艺术,音乐的功能是教育。这一精辟的论说,阐明了音乐的内涵及其教育的真谛。我国音乐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四千多年前,孔子的“六艺”就把“乐”列入其中。事实上当婴儿一来到这个世界,他最早所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就是音乐,在轻轻拍着婴儿入睡的节拍中和母亲哼唱着催眠音调里,孩子的心灵就已经播下了美的种子,音乐这种美正在于它能拨响人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所以说,音乐最善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它把丰富的情感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表达出来,它具有普通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崇高的一面,它能够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音乐的教育的功能有这些:陶冶情操,培养美德,消除疲劳,调节精神,丰富生活,增强意志,拓展心身,发展思维,提高智能,促进创造等等。音乐教育功能曾被中外许多教育家用大量的事实所证明。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教育有它许多独特之处,音乐是用声音、时间、感情高度组合的听觉艺术。声音与时间是音乐的素材,在音乐教育上要注意辨别声音,掌握音准,发展听觉能力,培养内心节奏感的稳健性,强化时间观念。音乐是心声,直诉情感,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来改造人的情感,培养美感的。审美立美教育则是音乐教育固有的主体,本质与独特的美育任务。音乐教育涉及的知识甚为深广,它包括文学、哲学、美学、数学、声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史地学与教育学等。音乐教育丰富多彩、生机勃发、十分活跃,极为美妙,且易被人乐意接受,能寓教于乐。不用强迫,不用指令,人的爱好,个性、情感,均可从中得到自由舒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育人潜移默化方面其魅力不可抗拒,特别是对少年儿童将起着奠基和定型作用,让人终生受益,因此音乐教育有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特殊效益。二、课改强调了对学生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音乐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完成的。原来的各科教学中较多的是只重视本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重视。以音乐教学来说,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它是传授音乐技能的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而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课改后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了想上音乐课和更想唱歌的情感和欲望,特2别是学生愿学、乐学。因为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否则再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练,呆板的重复。例如,律动是一种技能,它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传统教学中,律动教学以模仿为主,教师在讲台上示范,学生在座位上模仿,教师和学生都着眼于动作,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了要求。为了学会这一技能,使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做整齐,师生...